在明朝 哪个皇帝结束了皇妃宫女的陪葬制度

来自:贴吧网友   更新日期:2024-06-01
皇帝驾崩除了奴隶和宫女陪葬,那么有什么样的嫔妃也要陪葬

《稗事汇编》记载:明英宗临崩时说:“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后世勿复为。”明初以来所实行的嫔妃殉葬制度就此废除。
  明初殉葬制度死灰复燃
  强迫女性殉葬的制度萌芽于氏族社会末期。进入奴隶社会后,女奴隶和男奴隶一样被大量杀殉或生殉。
殷墟卜辞中有杀殉女奴的记载。妇女殉葬者中也有墓主的妻妾。《西京杂记》卷六记载:“幽王(周幽王)冢甚高壮,羡门既开,皆是石垩,拔除丈余深,乃得云母深尺余。见百余尸纵横相藉,皆不朽。唯一男子,余皆女子,或坐或卧,亦犹有立者,衣服形色不异生人。”

  春秋以后,人殉的事情不多见,但秦始皇死时又有上万名宫女和工匠被逼殉葬。《史记·秦始皇本纪》说:“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二世曰:‘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但这种制度秦汉之后基本就消失了。
  《汉武故事》中曾记载皇帝死后嫔妃守陵之事:“常所幸御,葬毕悉居茂陵。上自婕妤以下二百余人,幸之如平生,而旁人不得见也。光闻之,更出宫人,增为五百。”不过这是守陵而非殉葬。
  但在明朝初期,又都再次出现了嫔妃殉葬的制度。明英宗以前的太祖、成祖、仁宗、宣宗和景帝时期,人殉是皇室公开的惯例,死于殉葬的嫔妃,总数达几百人之多。
  五个皇帝陪进去近百嫔妃
  明太祖死后,共陪葬及殉葬40个嫔妃,除了两个死在太祖之前,最后得以埋在太祖陵墓的东西两侧外,其余38人都是殉葬而死。
  给成祖殉葬的嫔妃人数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大明会典》的16人,一种是朝鲜的《李朝实录》的三十余人。
  仁宗死后有五个妃子殉葬,分别为:贵妃郭氏、淑妃王氏、丽妃王氏、顺妃谭氏和充妃黄氏。宣宗的景陵葬八人,所以一种说法认为殉葬人数是七个;不过从《明史·后妃传一》最后的加谥名单来看,又可能是十人。至于景帝,史书上仅记载“诸妃嫔唐氏等”殉葬,具体人数不明。五个皇帝加起来,殉葬嫔妃总数在一百人左右。
  这些殉葬的嫔妃,多数没有子女或者地位较低。比如宣宗殉葬十人说中,只有一人生前为妃,其余的生前不过是宫女罢了。不过也有例外。给仁宗殉葬的郭氏生前已经是贵妃,并且育有三子,似乎不合殉葬者的“标准”。所以《野获编补遗》中感叹说:“贵妃……例不当殉,岂衔上恩自裁以从天上耶!”这种“自愿”的现象还真是绝无仅有。
  集体自杀朝鲜女子命丧他乡
  明代殉葬的方式主要是自缢、绝食,具体过程鲜见于正史。不过朝鲜《李朝实录》中详细记载了给成祖殉葬的嫔妃集体从殉过程。
  被挑选出来殉葬的宫女嫔妃共三十余人。集体“自杀”那天,是明永乐二十二年十月戊午。先让她们在殿外用餐,吃完后带到殿内,彼时“哭声震殿阁”。殿内放了三十多张“小木床”,这些即将赴死的妃嫔被命令站到木床上去,她们的头顶上方是已经准备好的绳子,末端结圈,“以头纳其中,遂去其床,皆雉颈而死。”
  在这三十多个人中,有两个是朝鲜进献的女子,一为韩氏,身份大概是宫女;一为崔氏,封号“美人”。上殿之后,仁宗亲自进来与她们“辞决”,韩氏突然跪倒在地,苦苦哀求仁宗放她回国,因为家里还有老母亲需要奉养,可是仁宗不为所动,最终这两个朝鲜女子只能在异国他乡命归黄泉。韩氏临死时,她的乳母就在一旁送别,韩氏回头对她喊到:“娘,吾去!娘,吾去!”话还没说完,脚下的小木床就被抽掉。转瞬之间,三十多个女子就被活生生地吊死。
  殉葬的“报酬”———朝天女户
  为了对这些殉葬人有所补偿,下一任皇帝多半会给她们及她们的亲戚一些好处。最常见的是追赠谥号,表彰其行。比如宣宗死后,“嫔何氏、赵氏、吴氏、焦氏、曹氏、徐氏、袁氏、诸氏、李氏、何氏皆从死。正统元年,皆追加赠谥。册文曰:‘兹委身而蹈义,随龙驭以上宾。宜荐徽称,用彰节行’。”而且“岁时侑食于本陵之享殿,俱得标名沾祭”,也就是可以分得皇帝的一点“香火”。至于其亲戚,有时也能得到优恤。有一首明宫词这样写道:“掖廷供奉已多年,恩泽常忧雨露偏。龙驭上宾初进爵,可怜女户尽朝天。”这首词中所提到的“朝天女户”就是得到优恤的殉葬者家属。
  《明史·后妃传》载:“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建文、永乐时,相继优恤。如张凤、李衡、赵福、张璧、汪宾诸家,皆世袭锦衣卫千百户,人谓之‘太祖朝天女户’。历成祖、仁、宣二宗皆然。”这些人多为殉葬妇人的父亲或兄弟,他们的“朝天女户”的身份还是世袭的。不过这种优待究竟持续了多久,很难断定。
  明英宗为什么要废除殉葬
  在明朝皇帝之中,英宗朱祁镇是公认的没有建树的皇帝。他是明宣宗朱瞻基的长子,九岁登基,短短38年的生命之中,经历了被也先掳去的“土木之变”,两次当皇帝,一次当太上皇,一生都受制于人。当景泰帝去世时,他还安排了给他殉葬的嫔妃,似乎也没有要取消殉葬的意思。可到自己临终时,却作出这样一个决定,这跟周宪王朱有炖有一定的关系。
  

“朝天女”就是殉葬女的意思,一般上一任帝王下葬的时候,新帝王会挑选一些妃子和宫女给上一任帝王陪葬,所以嫔妃宫女们才会闻之色变。这种做法是毫无人道可言的,到了朱祁镇统治的时候,他下令将殉葬制度废除,这是他在位期间做的为数不多的好事。



朱棣驾崩之后,给他陪葬的就有三十几个妃子、宫女。当天这些女子被安置在一个地方,给她们好吃的好喝的,吃饱了好上路。然后太监们将这些女子领到一个地方,让她们站到床上,再把脖子套在实现准备的白绫里,把床搬走,这样这些女子就会被活活吊死。那个场面非常地恐怖,哭声此起彼伏,听了都会做噩梦。



有一个朝鲜女子很不幸成为朱棣的殉葬者,她当然不愿意啊,在花一样的年纪要去地底下陪一个糟老头子。她逃到了朱高炽的面前,想要帝王开恩。可是朱高炽怎么可能答应呢,最后这位朝鲜女子被抓了回去。“朝天女”牺牲了,但是她们的家人却能得到很多好处,帝王不止会给他们赏钱,还给他们加官进爵。所以有些人就很希望自己家的女子成为殉葬女,当然也有些人不希望家里有人当殉葬女,但是也没有办法,皇命不可违。



秦朝的时候殉葬制度盛行,等到了汉朝殉葬制才慢慢地被人们摈弃。朱元璋虽然治国有方,但是他也有不好的地方,比如这个殉葬制度就是他推行的,本来殉葬制度已经被废除了很多年了,他还要再次实行殉葬制,这是思想、时代的退步。朱元璋的次子去世的时候,朱元璋便让次子的王妃陪葬,可见朱元璋有多么冷酷无情。幸好后来朱祁镇将殉葬制废除了,避免了更多的年轻女子遭受这种不幸。

编辑本段英宗身世
明英宗朱祁镇,生于宣德二年冬十一月己亥(十一)日(1427年11月29日),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身世就很神秘。 宣德年间(1425-1435),宣宗朱瞻基的正宫胡皇后举止得体,贤良温淑,是一位不可多得好皇后,宣宗还有一位贵妃,姓孙,是永城县(今河南永城)人,主簿孙忠女。10岁时。经彭城伯夫人、张太后母亲向成祖推荐,选入内宫抚养。永乐十五年(1417年),册封为皇太孙嫔。宣宗即位后,被册立为贵妃。这位孙贵妃深的宣宗皇帝的喜爱,唯一遗憾的是没有得到皇后的宝座,于是孙贵妃绞尽脑汁总想挤掉胡皇后而自立。 机会终于来了,宣宗皇帝的子嗣一直不旺,胡皇后没能为宣宗生下一个皇子,孙贵妃虽然也没能生子,但她想出了一条偷梁换栋的计策,她派人在宫中四处打探看哪位宫女被皇帝临幸后怀有了身孕,于是将找到的宫女藏在秘室之中,与外界隔绝,派专人送饭、照看。然后买通御医,对外号称怀孕,并伪装了许多怀孕的迹象。 由于当时孙贵妃深的皇帝的宠爱,因此无人敢透露半点风声,就这样十月怀胎,宫女顺利产下一子,孙贵妃马上派人将孩子抱到身边,秘密处死了宫女,然后派人立即通知宣宗,自己也装出一幅产后非常虚弱的样子。就这样这个小男婴就成了孙皇后的亲生儿子,而这个小孩就是后来的大明英宗朱祁镇。
编辑本段英宗生平
正统时期
明英宗朱祁镇出生四个月即立为皇太子,母妃孙氏遂册为皇后。宣德十年(1435年)春正月,明宣宗驾崩,皇太子朱祁镇即位,以明年(1436年)为正统元年。随着仁宣朝重臣“三杨”的相继去世与引退,加之后宦官势力的急剧上升,正统朝的政治日趋腐败,太监王振即为其中的代表人物。明英宗非常宠信王振,对他言听计从。王振也依仗皇帝的威严排除异己,树立朋党。 在漠北,当时的蒙古已经一分为二——瓦剌与鞑靼。两个部落互相征伐,到了英宗朝,瓦剌强大了起来,并不断骚扰明朝的北边,瓦剌部当时的实权掌握在太师也先的手里,他经常派人以向朝廷进贡为名,骗取赏赐,因为当时明朝对进贡国家的使者,无论贡品如何,总要有非常丰厚的赏赐,而且是按人头派发。也先也是看中了这一点,派出的使臣不断增加,最后竟加到3000多人。 王振对此忍无可忍,下令减少赏赐,也先以此为名对明朝发动战争。英宗年少气盛,想御驾亲征,王振也想耀武扬威,名留青史,于是极力撺掇英宗亲征,但是由于当时朝庭的主力都在外地作战,一时难以调回,因此朝中大臣都劝阻英宗不要亲征,但最后还是没有改变英宗的态度,于是从京师附近临时拼凑了20万大军,在英宗的指挥下浩浩荡荡开始亲征。 由于连天大雨,加之粮饷接济不上,军队的士气非常低下。行到大同附近,看见被也先杀的尸横遍野明军尸体,英宗和王振都动摇了,于是决定撤军。但是王振的老家在蔚州,离大同非常近,于是他决定大军绕道蔚州撤退。王振的提议立即遭到群臣们的反对,认为这样会耽误撤退的时机,但是王振哪里听得进去,加上英宗也希望给王振衣锦还乡的机会,于是大军开始朝蔚州方向移动。 这时王振又心血来潮,怕大军经过会踩坏家乡的庄稼,自己就会背上骂名,于是建议按原路撤军,就这样宝贵的时间被耽误了。当大军行到怀来附近时,由于辎重还没有赶到,于是王振下令原地驻扎等待。
土木堡之变

就在怀来城外的土木堡,明军被也先军赶上,并包围。也先切断了明军的水源,明军被困死地。也先假意议和,趁明军不备,发动总攻。明军全军覆没,英宗被俘,王振被明将樊忠杀死,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野等大臣战死。这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变。英宗也开始了他一年的北狩生活。 英宗被俘后,也先觉得非常难办,是杀是留无法决定,好在也先的弟弟伯颜帖木儿认为英宗奇货可居,劝也先留下英宗,他的提议得到了也先的认同,英宗也得以保全了性命。英宗被俘的最初一段时间,也先总是带着英宗到处招摇撞骗,但都遭到了明朝边将的回绝,不久之后的九月六日,孙皇后与朝廷重臣立郕王朱祁钰为帝,年号景泰,这样朝廷上下都安定了下来,同时皇帝也明发诏谕,不许私自与也先联系。 也先想靠英宗大捞一把的计划失败后,便率领瓦剌精锐骑兵杀奔北京。明军以逸待劳,在兵部尚书于谦的带领下抵挡住了瓦剌军的攻势。此时,各地的勤王军也陆续赶到京城,也先只能退回大漠。 北京大败之后,瓦剌又在与明军的多次交战中惨败。景泰元年六月,也先挟持英宗到大同。七月朝廷下令禁止山西民运粮大同。八月,也先释放英宗。
景泰时期
英宗回到北京,代宗尊他为太上皇,但英宗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短暂的仪式之后英宗被软禁在南内,开始了他7年的软禁生活。即便如此,景泰帝还是不放心,他将南宫的大门上锁并灌铅,加派锦衣卫看守,食物由一个小洞递入,就是这点食物有时还被克扣,英宗原配钱皇后不得不自己做一些女红,派人带出去变卖了以补家用。景泰帝为了避免有人与英宗联系,还派人将南宫的树木全部伐光。英宗就在惊恐与饥饿中度过了7年的软禁生活。
天顺时期

景泰八年春正月,景泰帝重病,众大臣请求皇帝早日建储,不许。同月,武清侯石亨、副都御史徐有贞等迎太上皇(明英宗)复位,改元天顺。二月乙未,废景泰帝为郕王,迁西内。癸丑,景泰帝薨于西宫,年三十。谥号戾。以亲王礼葬西山,给武成中卫军二百户守护。 天顺元年,英宗论夺门迎复功,封石亨忠国公,其余功臣皆各有赏赐。又清算拥立景泰帝的旧臣,杀于谦、王文等。 经历了土木堡之变及八年的软禁后,英宗在天顺年间开始任用了李贤、王翱等贤臣,又先后平定了石、曹之乱,显现了英主的风采。明英宗曾对首辅李贤说过他每天的起居情况:“吾早晨拜天、拜祖毕,视朝。既罢,进膳后阅奏章。易决者,即批出,有可议,送先生处参决。”英宗还释放了从永乐朝就开始被囚禁的“建庶人”(建文帝的幼子文圭,靖难后被幽禁宫中逾五十年),恢复宣德朝胡皇后的称号,下旨停止帝王死后嫔妃的殉葬,《明史》赞曰“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 天顺八年正月十六日(1464年2月23日),英宗驾崩,两次共在位二十二年,享年三十八岁,葬于裕陵。有子九人,女八人。庙号英宗,谥号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皇太子朱见深继承皇位。皇太子朱见深继承皇位,英宗就这样走完了他复杂的人生道路。
编辑本段相关人物
皇后
孝庄皇后钱氏,海州人。 孝肃太后周氏,宪宗生母,昌平人。
妃嫔
王惠妃 生许王朱见淳 杨安妃 万宸妃 生德王朱见潾、皇子朱见湜、吉王朱见浚、忻王朱见治 高淑妃 生秀王朱见澍 魏德妃 韦德妃 生徽王朱见沛 刘妃
子女
子 明宪宗朱见深 崇王朱见泽 德王朱见潾 皇子朱见湜 吉王朱见浚 忻王朱见治 许王朱见淳 秀王朱见澍 徽王朱见沛 女 重庆公主,母周皇后。天顺五年下嫁周景。景字德彰,安阳人,好学能书。英宗爱之,闲燕游幸多从。宪宗立,命掌宗人府事。居官廉慎,诗书之外无所好。主事舅姑甚孝,衣履多手制,岁时拜谒如家人礼。景每早朝,主必亲起视饮食。主之贤,近世未有也。弘治八年,景卒。又四年,主薨,年五十四。子贤历官都指挥佥事,有声。 嘉善公主,母王惠妃。成化二年下嫁王增,兵部尚书骥孙也。弘治十二年薨。 淳安公主,成化二年下嫁蔡震。震行醇谨。正德中,刘瑾下狱,诏廷讯。有问者,瑾辄指其人附己,廷臣无敢诘。震历声曰:“我皇家至戚,应不附尔!”趣狱卒考掠之,瑾乃服罪,以是知名。嘉靖中卒,赠太保,谥康僖。 崇德公主,母杨安妃。成化二年下嫁杨伟,兴济伯善孙也。弘治二年薨。 广德公主,母万宸妃。成化八年下嫁樊凯。二十年八月薨。 宜兴公主,母魏德妃。成化九年下嫁马诚。正德九年薨。 隆庆公主,母高淑妃。成化九年下嫁游泰。十五年薨。 嘉祥公主,母刘妃。成化十三年下嫁黄镛。后六年薨。
内阁成员
正统时期:杨荣 杨士奇 杨溥 马愉 曹鼐 陈循 苗衷 高谷 天顺时期:彭时 徐有贞 许彬 薛瑄 李贤 吕原 岳正 陈文
名臣
正统时期:于谦 刘中敷 邝野 金濂 陈镒 王直 魏源 周忱 王佐 侯璡 魏骥 天顺时期:耿九畴 年富 王翱 马昂 轩輗 杨善
名将
正统时期:张辅 朱勇 沐晟 蒋贵 谭广 蒋信 方政 沈清 赵安 马亮 萧授 山云 天顺时期:陈友 陈豫 梁珤 张軏 孙镗 陈怀 施聚 任礼 张輗 杨信 曹义 焦礼 卫颖 史昭
编辑本段墓葬之地
明十三陵(裕陵) 位于天寿山西峰石门山南麓,是明朝第六位皇帝英宗朱祁镇和皇后钱氏、周氏的合葬陵寝。
裕陵始建于英宗去世后的天顺八年(1464年)二月二十九日,太监黄福、吴昱,抚宁伯朱永,工部尚书白圭,侍郎蒯祥、陆祥奉命督工。参加营建的军民工匠共达8万余人。陵园从营建到完成,仅用了近四个月的时间。天顺八年五月八日,奉英宗皇帝梓宫人葬;六月二十日,陵寝工程全部告竣。《明宪宗实录》记载当时裕陵的规制为:“金井宝山城池一座,照壁一座,明楼、花门楼各一座,俱三间,香殿一座五间,云龙五彩贴金朱红油石碑一,祭台一,烧纸炉二,神厨正房五,左右厢房六,宰牲亭一,墙门一,奉祀房三,门房三,神路五百三十八丈七尺,神宫监前堂五间、穿堂三间、后堂五间、左右厢房四座二十间、周围歇房并厨房八十六、门楼一、门房一、大小墙门二十、小房八、井一,神马房马房二十、砖石桥。周围包砌河岸沟渠三百八十八丈二尺、栽培松树二千六百八十四株”。裕陵的建筑曾于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修缮,情况同献陵。民国年间,祾恩殿在战乱中被拆毁,祾恩门则于民国六年(1917年)被焚。现该陵殿门均成遗址,其余建筑保存尚好。
编辑本段明史 卷十 本纪第十
英宗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讳祁镇,宣宗长子也。母贵妃孙氏。生四月,立为皇太子,遂册贵妃为皇后。宣德十年春正月,宣宗崩,壬午,即皇帝位。遵遗诏大事白皇太后行。大赦天下,以明年为正统元年。始罢午朝。丁亥,尚书蹇义卒。辛丑,户部尚书黄福参赞南京守备机务。二月戊申,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庚戌,尊皇后为皇太后。辛亥,封弟祁钰为郕王。甲寅,罢诸司冗费。三月戊寅,放都坊司乐工三千八百余人。辛巳,罢山陵夫役万七千人。丙申,谕三法司,死罪临决。三覆奏然后加刑。 夏四月壬戌,以元学上吴澄从祀孔子庙庭。丁卯,以久旱考察布、按二司及府州县官。戊辰,遣给事中、御史捕畿南、山东、河南、淮安蝗。五月壬午,户部言浙江、苏、松荒田税粮减除二百七十七万余石,请加覆核。帝以核实必增额为民患。不许。六月丁未,令天下瘗暴骸。辛酉,葬章皇帝于景陵。 秋七月丙子,免山西夏税之半。八月丙午,减光禄寺膳夫四千七百余人。九月壬辰,诏督漕总兵及诸巡抚官,岁以八月至京会廷臣议事。是月,王振掌司礼监。 冬十月壬寅,遣使谕阿台朵儿只伯。辛亥,诏天下卫所皆立学。十一月戊辰朔,日有食之。十二月壬子,阿台朵儿只怕犯凉州镇番,总兵官陈懋败之于黑山。 是年,琉球中山、暹罗、日本、占城、安南、满剌加、哈密、瓦剌入贡。正统元年春正月丙戌,罢铜仁金场。庚寅,发禁军三万人屯田畿辅。三月己巳,赐周旋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乙亥,御经筵。 夏四月丁酉朔,享太庙。五月丁卯,阿台朵儿只伯寇肃州。壬辰,设提督学校官。秋八月甲戌,右都督蒋贵充总兵官,都督同知赵安副之,帅师讨阿台朵儿只伯。九月癸卯,遣侍郎何文渊、王佐,副都御史朱与言督两淮、长芦、浙江盐课。钦差巡盐自此始。庚申,封黎利子麟为安南国王。 冬十一月乙卯,诏京官三品以上举堪任御史者,四品及侍从言官举堪任知县者,各一人。免湖广被灾税粮。十二月丁丑,以边议稽缓,下兵部尚书王骥、侍郎邝野于狱,寻释之。乙酉,湖广、贵州总兵官萧授讨广西蒙顾十六洞贼,平之。 是年,琉球中山、爪哇、安南、乌斯藏、占城、瓦剌入贡。遣宣德时来贡古里、苏门答剌十一国使臣还国。二年春正月甲午,宣宗神主祔太庙。己亥,大同总兵官方政、都指挥杨洪会宁夏、甘肃兵出塞讨阿台朵儿只伯。三月甲午,录囚。戊午,御史金敬抚辑大名及河南、陕西逃民。夏四月,免河南被灾田粮。五月庚寅,兵部尚书王骥经理甘肃边务。壬寅,刑部尚书魏源经理大同边务。丁未,免陕西平凉六府旱灾夏税。六月乙亥,以宋胡安国、蔡沈、真德秀从祀孔子庙庭。庚辰,副都御史贾谅、侍郎郑辰振河南、 江北饥。 冬十月甲子,镇守甘肃左副总兵任礼充总兵官,都督蒋贵、都督同知赵安为左、右副总兵,兵部侍郎柴车,佥都御史曹翼、罗亨信参赞军务,讨阿台朵儿只伯。兵部尚书王骥、太监王贵监督之。十一月乙巳,振河南饥,免税粮。是年,琉球中山、撒马儿罕、暹罗、土鲁番、瓦剌、哈密入贡。 三年春三月己亥,京师地震。辛丑,振陕西饥。夏四月乙卯,王骥、任礼、蒋贵、赵安袭击阿台朵儿只伯,大破之,追至黑泉还。癸未,立大同马市。六月癸酉,以旱谳中外疑狱。乙亥,都督方政、佥事张荣同征南将军黔国公沐晟、右都督沐昂,讨麓川叛蛮思任发。 秋七月癸未,下礼部尚书胡濙于狱。辛卯,下户部尚书刘中敷于狱。寻俱释之。八月乙亥,以陕西饥,令杂犯死囚以下输银赎罪,送边吏易米。九月癸巳,蠲两畿、湖广逋赋。冬十月癸丑,再振陕西饥。十二月丙辰,下刑部尚书魏源、右都御史陈智等 于狱。 是年,榜葛剌贡麒麟,中外表贺。琉求中山、进罗、占城、瓦剌入贡四年春正月壬午,方政破麓川蛮于大寨,追至空泥,败没。二月丁巳,总兵官萧授平贵州计砂叛苗。闰月辛丑,释魏源、陈智等,复其官,并宥弃交阯王通、马骐罪。 三月己酉诏赦天下。壬子,赐施盘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庚申,废辽王贵烚为庶人。丁卯,黔国公沐晟卒于军。癸酉,增南京及在外文武官军俸廪。 夏五月庚戌,右都督沐昂为征南将军,充总兵官,讨思任发。丁卯,录中外囚。六月乙未,京师地震。丁酉,以京畿水灾祭告天地,谕群臣修省。戊戌,下诏宽恤,求直言。秋七月庚戌,免两畿、山东、江西、河南被灾税粮。壬申,汰冗官。八月戍戌,增设沿海备倭官。己亥,京师地震。 冬十二月丁丑,都督同知李安充总兵官,佥都御史王翱参赞军务,讨松潘祈命族叛番。 是年,琉球、占城、安南、瓦剌、榜葛剌、满剌加、哈密入贡。五年春正月己未,大祀天地于南郊。二月乙亥,侍讲学士马愉、侍讲曹鼐入阁预机务。甲申,佥都御史张纯、大理少卿李畛振抚畿内流民。三月戊申,建北京宫殿。 夏四月壬申,免山西逋赋。丙戌,祈命簇番降。五月,征麓川,参将张荣败绩于芒市。六月丁丑,免两畿被来田粮。戊寅,录囚。 秋七月辛丑遣刑部侍郎何文渊等分行天下,修备荒之政。壬寅,杨荣卒。八月乙未,令各边修举荒政。九月壬寅,蠲云南逋赋。冬十一月壬寅,振浙江饥。壬子,免苏、松、常、镇、嘉、湖水灾税粮。丁巳,广西僧杨行祥伪称建文帝,械送京师,锢锦衣卫狱死。乙丑,沐昂讨平师宗叛蛮。十二月壬午,免南畿浙江、山东、河南被灾税粮。 是年,占城、琉球中山、哈密、乌斯藏入贡。六年春正月己亥朔,日当食,不见,礼官请表贺,不许。庚戌,大祀天地于南郊。乙卯,以庄浪地屡震,躬礼郊庙,遣使祭西方岳镇。大举征麓川,定西伯蒋贵为平蛮将军,都督同知李安、佥事刘聚副之,兵部尚书王骥总督军务。三月庚子,下兵部侍郎于谦于狱。 夏四月甲午,以灾异遣使省天下疑狱。五月甲寅,刑部侍郎何文渊、大理卿王文录在京刑狱,巡抚侍郎周忱、刑科给事中郭瑾录南京刑狱。释于谦为大理少卿。 秋七月丁未,振浙江、湖广饥。 冬十月丁丑,户部尚书刘中敷,侍郎吴玺、陈瑺荷校于长安门,旬余释还职。庚寅,免畿内被灾税粮。十一月甲午朔,乾清、坤宁二宫,奉天、华盖、谨身三殿成,大赦。定都北京,文武诸司不称行在。癸卯,王骥拔麓川上江寨。癸丑,免河南、山东及凤阳等府被灾税粮。闰月甲戌,复下刘中敷、吴玺、陈瑺于狱。逾年,释中敷为民,玺、瑺戍边。十二月,王骥克麓川,思任发走孟养。丁未,班师。右副总兵李安攻余贼于高黎贡山,败绩。 是年,占城、瓦剌、哈密入贡。七年春正月甲戌,大祀天地于南郊。二月庚申,如天寿山。三月甲子,还宫。 乙亥,免陕西屯粮十之五。戊寅,赐刘俨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夏四月甲午,振陕西饥。是月,免山西、河南、山东被灾税粮。五月壬申,论平麓川功,进封蒋贵为侯,王骥靖远伯。戊寅,立皇后钱氏。丁亥,倭陷大嵩所。六月壬子,户部侍郎焦宏备倭浙江。 秋七月丙寅,振陕西饥民,赎民所鬻子女。八月壬寅,复命王骥总督云南军务。九月甲戌,陕西进嘉禾,祀臣请表贺,不许。 冬十月壬辰,兀良哈犯广宁。乙巳,太皇太后崩。十二月,葬诚孝昭皇后于献陵。 是年,占城、瓦剌、哈密、琉球中山、安南、爪哇、土鲁番、乌斯藏入贡。八年春正月丁卯,大祀天地于南郊。二月己丑,汰南京冗官。戊戌,淮王瞻墺来朝。丙午,荆王瞻堈来朝。夏五月己巳,复命平蛮将军蒋贵、王骥帅师征麓川思任发子思机发。戊寅,雷震奉天殿鸱吻,敕修省。壬午,大赦。六月丁亥,侍讲刘球陈十事,下锦衣卫狱,太监王振使指挥马顺杀之。甲辰,下大理少卿薛瑄于狱。秋七月戊午,祭酒李时勉荷校于国子监门三日。九月甲子,思机发请降。 冬十一月,宣宗废后胡氏卒。十二月癸未,免山东复业民税粮二年。丙戌,驸马都尉焦敬荷校于长安右门。是年,占城、安南、瓦剌、哈密、爪哇入贡。九年春正月甲寅,右都御史王文巡延安、宁夏边。辛酉,大祀天地于南郊。辛未,成国公朱勇,兴安伯徐亨,都督马亮、陈怀,同太监僧保、曹吉祥、刘永诚、但住分道讨兀良哈。二月丙午,王骥击走思机发,俘其孥以献。召骥还。三月辛亥朔,新建太学成,释奠于先师孔子。甲子,朱勇等师还。杨士奇卒。乙丑,叙征兀良哈功,封陈怀平乡伯,马亮招远伯,成国公朱勇等进秩有差。夏四月丙戌,翰林学士陈循直文渊阁,预机务。丁亥,振沙州及赤斤蒙古饥。五月己未,命法司录在京刑狱,刑部侍郎马昂录南京刑狱。六月壬午,振湖广、贵州蛮饥。秋七月己酉,下驸马都尉石璟于狱。处州贼叶宗留资福安银矿,杀福建参议竺渊。癸丑,免河南被灾税粮。闰月戊寅,复开福建、浙江银场。甲申,瘗暴骸。壬寅,雷震奉先殿鸱吻。八月庚戌,免陕西被灾税粮,赎民所鬻子女。甲戌,敕边将备瓦剌也先。九月丁亥,靖远伯王骥、右都御史陈鉴经理西北边备。冬十月丙午朔,日有食之。庚午,兀良哈贡马谢罪。 是年,两畿、山东、河南、浙江、湖广大水,江河皆溢。暹罗、琉球中山、瓦剌、安南、乌斯藏、满剌加入贡。十年春正月丙戊,大祀天地于南郊。戊子,诏举智勇之士。二月丁巳,京师地震。己未,免陕西逋赋。丙寅,兀良哈贡马,请贷犯边者罪,不许。壬申,如天寿山。三月丙子,还宫。庚辰,思机发入贡谢罪。庚寅,赐商辂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夏四月甲辰朔,日有食之。庚申,诏所在有司饲逃民复业及流移就食者。六月乙丑,振陕西饥。免田租三之二。秋七月乙未,减粜河南、怀庆仓粟、济山、陕饥。八月癸丑,免湖广旱灾秋粮。丙辰,免苏、松、嘉、湖十四府州水灾秋粮。 冬十月戊辰,侍读学士苗衷为兵部侍郎,侍讲学士高谷为工部侍郎,并入阁预机务。十二月丙辰,缅甸获思任发,斩其首送京师。壬戌,输河南粟振陕西饥。广西总兵官安远侯柳溥讨平庆远叛蛮。是年,琉球中山、哈密、亦力把里、安南、占城、满剌加、锡兰山、撒马儿罕、乌斯藏入贡。 十一年春正月己卯,大祀天地于南郊。庚辰,予太监王振等弟侄世袭锦衣卫官。二月辛酉,异气见华盖、奉天殿,遣官祭告天地。癸亥,诏恤刑狱。三月戊辰,下户部尚书王佐、刑部尚书金濂、右都御史陈镒等于锦衣卫狱,寻释之。壬申,御史柳华督福建、浙江、江西兵讨矿贼。癸酉,如天寿山。庚辰,还宫。 夏六月丙辰,京师地震。秋七月癸酉,增市廛税钞。庚辰,杨溥卒。八月戊戌,免湖广被灾秋粮。庚申,下吏部尚书王真等于狱,寻释之。九月辛巳,广西瑶叛,执化州知州茅自得,杀千户汪义。冬十月甲寅,遣给事中、御史分赉诸边军士。十一月壬申,减殊死以下罪。是年,琉球中山、暹罗、安南、爪哇、回回哈密、占城、亦力把里、撒马儿罕、乌斯藏入贡。十二年春正月癸酉,大祀天地于南郊。三月癸亥,如天寿山。庚午,还宫。丙子,免杭嘉、湖被灾秋粮。夏四月丁巳,免苏、松、常、镇被灾秋粮。五月己亥,大理少卿张骥振济宁及淮、扬饥。 秋七月甲辰,敕各边练军备瓦剌。八月庚申朔,日有食之。九月乙未,马榆卒。是年,琉球中山、安南、占城、瓦剌、爪哇、哈密、暹罗入贡。十三年春正月丁酉,大祀天地于南郊。三月戊子,诏责孟养宣慰司献思机发。 壬寅,赐彭时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王骥仍总督军务,都督同知宫聚为平蛮将军,充总兵官,帅师讨思机发。夏四月,免浙江、江西、湖广被灾秋粮。五月丙戌,遣使捕山东蝗。甲辰,刑部侍郎丁铉抚辑河南、山东灾民。秋七月乙酉,河决大名,没三百余里,遣使蠲振。己酉河决河南、没曹、濮、东昌,溃寿张沙湾,坏运这,工部侍郎王永和治之。八月乙卯,福建贼邓茂七作乱。甲戌,命御史丁瑄捕之。冬十一月丙戌,宁阳侯陈懋充总兵官,保定伯梁珤、平江伯陈豫副之,太监曹吉祥、王瑾提督火器,刑部尚书金濂参赞军务,讨邓茂七。甲辰,处州贼流劫金华诸县。庚戌,永康侯徐安备倭山东。十二月庚午,广东瑶贼作乱。 是年,琉球中山、安南、占城入贡。瓦剌贡使三千人,赏不如例,遂构衅。十四年春正月申午,大祀天地于南郊。乙巳,免浙江、福建银课。二月丁巳,御史丁瑄、指挥刘福击斩邓茂七于延平。己巳,王骥破思机发于金沙江,又破之鬼哭山,班师。辛未,指挥佥事徐恭元总兵官,讨处州贼叶宗留,工部尚书石璞参赞军务。三月戊子,如天寿山,癸巳,还宫。夏四月庚戌,处州贼犯崇安,杀都指挥吴刚。壬戌,湖广、贵州苗贼大起,命王骥讨之,乙丑,遣御史十三人同中官督福建、浙江银课。五月丙戌,陈懋击破沙县贼。壬辰,旱,太监金英同法司录囚。己亥,侍读学士张益直文渊阁,预机务。庚子,巡按福建御史汪澄弃市,并杀前巡按御史柴文显。六月庚戌,靖州苗犯辰溪,都指挥高亮战死。丙辰,南京谨身诸殿灾。甲子,修省,诏河南、山西班军番休者尽赴大同、宣府。乙丑,西宁侯宋瑛总督大同兵马。己巳,赦天下。戊寅,平乡伯陈怀,驸马都尉井源,都督王贵、吴克勤,太监林寿,分练京军于大同、宣府,备瓦剌。秋七月己丑,瓦剌也先寇大同,参将吴浩战死,下诏亲征。吏部尚书王直帅群臣谏,不听。癸巳,命郕王居守。是日,西宁侯宋瑛、武进伯朱冕与瓦剌战于阳和,败没。甲午,发京师。乙未,次龙虎台。军中夜惊。丁酉,次居庸关。 辛丑,次宣府。群臣屡请驻跸,不许。丙午,次阳和。八月戊申,次大同。镇守太监郭敬谏,议旋师。己酉,广宁伯刘安为总兵官,镇大同。庚戌,师还。丁巳,次宣府。庚申,瓦剌兵大至,恭顺侯吴克忠、都督吴克勤战没,成国公朱勇、永顺伯薛绶救之,至鹞儿岭遇伏,全军尽覆。辛酉,次土木,被围。壬戌,师溃,死者数十万。英国公张辅,奉宁侯陈瀛,驸马都尉并源,平乡伯陈怀,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陈埙,修武伯沈荣,都督梁成、王贵,尚书王佐、邝野,学士曹鼐、张益,侍郎丁铉、王永和,副都御史邓棨等,皆死,帝北狩。甲子,京师闻败,群臣聚器于朝,侍讲徐珵请南迁,兵部侍郎于谦不可。乙丑,皇太后命郕王监国。戊辰,帝至大同。己巳,皇太后命立皇子见深为皇太子。辛未,帝至威宁海子。甲戌,至黑河。九月癸未,郕王即位,遥尊帝为太上皇帝。
编辑本段年号
正统(1436正月~1449腊月)使用十四年。 天顺(1457年一月27日~1464年腊月)使用八年。
编辑本段相关评价
评价
即位之初在三杨的辅佐下颇有一番作为,延续了仁宣之治,只可惜三杨年事已高,待其淡出政坛后,宦官王振开始专权,恰逢瓦剌部也先大举入侵,在王振的怂恿下草率亲征,于土木堡被俘,被俘后尚能保持气节拒不写招降书,随后由于后方于谦的英勇抵抗被也先认为没有利用价值,被放回,享有太上皇之名,却无权。景泰帝崩后复位,大肆打压拥立景泰帝的于谦等人,但是尚能任用贤臣,并废除了洪武以来的嫔妃殉葬制度,被后世喻为德政。

天顺八年正月(1464),朱祁镇在病榻之上,召见了他的儿子、同样饱经风波的朱见深,将帝国的重任交给了他。 然后,这位即将离世的皇帝思虑良久,对朱见深说出了他最后的遗言,正是这个遗愿,给他的人生添加了最为亮丽的一抹色彩。 明英宗说:“自高皇帝以来,但逢帝崩,总要后宫多人殉葬,我不忍心这样做,我死后不要殉葬,你要记住,今后也不能再有这样的事情!” “我一定会照办的。” 跪在床前的朱见深郑重地许下了他的允诺。 自朱元璋起,明朝皇帝制定了一项极为残酷的规定,每逢皇帝去世,后宫都要找人殉葬,朱重八和朱老四自不必说,连老实巴交的朱高炽、宽厚仁道的朱瞻基也没有例外,现在这一毫无人性的制度终于被历史上有名的差劲皇帝废除了,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 朱元璋统一天下,建立帝国,留名青史;朱棣横扫残元,纵横大漠,威名留存至今,他们都是我们今天口中津津乐道的传奇。他们的功绩将永远为人们牢记。 但在他们的丰功伟绩的背后,是无数战场上的白骨,家中哀嚎的寡妇和幼子,还有深宫中不为人知的哭泣,一帝功成,何止万骨枯! 朱祁镇最终做成了他的先辈们没有做的事情,这并不是偶然的,他没有他的先辈们有名,也没有他们那么伟大的成就,但朱祁镇有一种他的先辈们所不具备(或不愿意具备)的能力——理解别人的痛苦。 自古以来,皇帝们一直很少去理解那些所谓草民的生存环境,只要这些人不起来造反,别的问题似乎都是可以忽略的,更不要说什么悲欢离合、阴晴圆缺。

明英宗朱祁镇,这个皇帝比较昏庸,但这件事确实是一件大好事

明英宗朱祁镇

明英宗朱祁镇

《稗事汇编》记载:明英宗临崩时说:“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后世勿复为。”明初以来所实行的嫔妃殉葬制度就此废除。
  明初殉葬制度死灰复燃
  强迫女性殉葬的制度萌芽于氏族社会末期。进入奴隶社会后,女奴隶和男奴隶一样被大量杀殉或生殉。
殷墟卜辞中有杀殉女奴的记载。妇女殉葬者中也有墓主的妻妾。《西京杂记》卷六记载:“幽王(周幽王)冢甚高壮,羡门既开,皆是石垩,拔除丈余深,乃得云母深尺余。见百余尸纵横相藉,皆不朽。唯一男子,余皆女子,或坐或卧,亦犹有立者,衣服形色不异生人。”

  春秋以后,人殉的事情不多见,但秦始皇死时又有上万名宫女和工匠被逼殉葬。《史记·秦始皇本纪》说:“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二世曰:‘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但这种制度秦汉之后基本就消失了。
  《汉武故事》中曾记载皇帝死后嫔妃守陵之事:“常所幸御,葬毕悉居茂陵。上自婕妤以下二百余人,幸之如平生,而旁人不得见也。光闻之,更出宫人,增为五百。”不过这是守陵而非殉葬。
  但在明朝初期,又都再次出现了嫔妃殉葬的制度。明英宗以前的太祖、成祖、仁宗、宣宗和景帝时期,人殉是皇室公开的惯例,死于殉葬的嫔妃,总数达几百人之多。
  五个皇帝陪进去近百嫔妃
  明太祖死后,共陪葬及殉葬40个嫔妃,除了两个死在太祖之前,最后得以埋在太祖陵墓的东西两侧外,其余38人都是殉葬而死。
  给成祖殉葬的嫔妃人数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大明会典》的16人,一种是朝鲜的《李朝实录》的三十余人。
  仁宗死后有五个妃子殉葬,分别为:贵妃郭氏、淑妃王氏、丽妃王氏、顺妃谭氏和充妃黄氏。宣宗的景陵葬八人,所以一种说法认为殉葬人数是七个;不过从《明史·后妃传一》最后的加谥名单来看,又可能是十人。至于景帝,史书上仅记载“诸妃嫔唐氏等”殉葬,具体人数不明。五个皇帝加起来,殉葬嫔妃总数在一百人左右。
  这些殉葬的嫔妃,多数没有子女或者地位较低。比如宣宗殉葬十人说中,只有一人生前为妃,其余的生前不过是宫女罢了。不过也有例外。给仁宗殉葬的郭氏生前已经是贵妃,并且育有三子,似乎不合殉葬者的“标准”。所以《野获编补遗》中感叹说:“贵妃……例不当殉,岂衔上恩自裁以从天上耶!”这种“自愿”的现象还真是绝无仅有。
  集体自杀朝鲜女子命丧他乡
  明代殉葬的方式主要是自缢、绝食,具体过程鲜见于正史。不过朝鲜《李朝实录》中详细记载了给成祖殉葬的嫔妃集体从殉过程。
  被挑选出来殉葬的宫女嫔妃共三十余人。集体“自杀”那天,是明永乐二十二年十月戊午。先让她们在殿外用餐,吃完后带到殿内,彼时“哭声震殿阁”。殿内放了三十多张“小木床”,这些即将赴死的妃嫔被命令站到木床上去,她们的头顶上方是已经准备好的绳子,末端结圈,“以头纳其中,遂去其床,皆雉颈而死。”
  在这三十多个人中,有两个是朝鲜进献的女子,一为韩氏,身份大概是宫女;一为崔氏,封号“美人”。上殿之后,仁宗亲自进来与她们“辞决”,韩氏突然跪倒在地,苦苦哀求仁宗放她回国,因为家里还有老母亲需要奉养,可是仁宗不为所动,最终这两个朝鲜女子只能在异国他乡命归黄泉。韩氏临死时,她的乳母就在一旁送别,韩氏回头对她喊到:“娘,吾去!娘,吾去!”话还没说完,脚下的小木床就被抽掉。转瞬之间,三十多个女子就被活生生地吊死。
  殉葬的“报酬”———朝天女户
  为了对这些殉葬人有所补偿,下一任皇帝多半会给她们及她们的亲戚一些好处。最常见的是追赠谥号,表彰其行。比如宣宗死后,“嫔何氏、赵氏、吴氏、焦氏、曹氏、徐氏、袁氏、诸氏、李氏、何氏皆从死。正统元年,皆追加赠谥。册文曰:‘兹委身而蹈义,随龙驭以上宾。宜荐徽称,用彰节行’。”而且“岁时侑食于本陵之享殿,俱得标名沾祭”,也就是可以分得皇帝的一点“香火”。至于其亲戚,有时也能得到优恤。有一首明宫词这样写道:“掖廷供奉已多年,恩泽常忧雨露偏。龙驭上宾初进爵,可怜女户尽朝天。”这首词中所提到的“朝天女户”就是得到优恤的殉葬者家属。
  《明史·后妃传》载:“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建文、永乐时,相继优恤。如张凤、李衡、赵福、张璧、汪宾诸家,皆世袭锦衣卫千百户,人谓之‘太祖朝天女户’。历成祖、仁、宣二宗皆然。”这些人多为殉葬妇人的父亲或兄弟,他们的“朝天女户”的身份还是世袭的。不过这种优待究竟持续了多久,很难断定。
  明英宗为什么要废除殉葬
  在明朝皇帝之中,英宗朱祁镇是公认的没有建树的皇帝。他是明宣宗朱瞻基的长子,九岁登基,短短38年的生命之中,经历了被也先掳去的“土木之变”,两次当皇帝,一次当太上皇,一生都受制于人。当景泰帝去世时,他还安排了给他殉葬的嫔妃,似乎也没有要取消殉葬的意思。可到自己临终时,却作出这样一个决定,这跟周宪王朱有炖有一定的关系。
  

“朝天女”就是殉葬女的意思,一般上一任帝王下葬的时候,新帝王会挑选一些妃子和宫女给上一任帝王陪葬,所以嫔妃宫女们才会闻之色变。这种做法是毫无人道可言的,到了朱祁镇统治的时候,他下令将殉葬制度废除,这是他在位期间做的为数不多的好事。



朱棣驾崩之后,给他陪葬的就有三十几个妃子、宫女。当天这些女子被安置在一个地方,给她们好吃的好喝的,吃饱了好上路。然后太监们将这些女子领到一个地方,让她们站到床上,再把脖子套在实现准备的白绫里,把床搬走,这样这些女子就会被活活吊死。那个场面非常地恐怖,哭声此起彼伏,听了都会做噩梦。



有一个朝鲜女子很不幸成为朱棣的殉葬者,她当然不愿意啊,在花一样的年纪要去地底下陪一个糟老头子。她逃到了朱高炽的面前,想要帝王开恩。可是朱高炽怎么可能答应呢,最后这位朝鲜女子被抓了回去。“朝天女”牺牲了,但是她们的家人却能得到很多好处,帝王不止会给他们赏钱,还给他们加官进爵。所以有些人就很希望自己家的女子成为殉葬女,当然也有些人不希望家里有人当殉葬女,但是也没有办法,皇命不可违。



秦朝的时候殉葬制度盛行,等到了汉朝殉葬制才慢慢地被人们摈弃。朱元璋虽然治国有方,但是他也有不好的地方,比如这个殉葬制度就是他推行的,本来殉葬制度已经被废除了很多年了,他还要再次实行殉葬制,这是思想、时代的退步。朱元璋的次子去世的时候,朱元璋便让次子的王妃陪葬,可见朱元璋有多么冷酷无情。幸好后来朱祁镇将殉葬制废除了,避免了更多的年轻女子遭受这种不幸。

有友圈,时尚产品用品的交流,为健康绿色生活提供参考

Copyright© 有友圈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