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一共几次,分别到了那几个国家?

来自:贴吧网友   更新日期:2024-05-31
郑和下西洋一共几次,分别到了那几个国家?

一共七次出海 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同南洋、印度洋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顺风南下,到达爪哇岛上的麻喏八歇国.爪哇古名阇婆,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为南洋要冲,人口稠密,物产丰富,商业发达.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郑和回国后,立即进行第二次远航准备,主要是送外国使 郑和下西洋地图
节回国.这次出访所到国家有占城、渤尼(今文莱)、暹罗(今泰国)、真腊(今柬埔寨)、爪哇、满刺加、锡兰、柯枝、古里等 第三次下西洋另派出一支船队到加异勒,今印度半岛南端东岸)、阿拔巴丹和甘巴里 郑和亲率船队去小葛兰、柯枝,最后抵古里,于永乐九年六月十六日(1411年7月6日)回到了祖国.第四次下西洋
永乐十年十一月十五日(1412年12月18日)首先到达占城,后率大船队驶往爪哇、旧港、满刺加、阿鲁、苏门答腊.从这里郑和又派分船队到溜山——今马尔代夫群岛.而大船队从苏门答腊驶向锡兰.在锡兰郑和再次派分船队到加异勒,而大船队驶向古里,再由古里直航忽鲁谟斯(今伊朗波斯湾口)阿巴斯港格什姆岛.这里是东西方之间进行商业往来的重要都会.郑和船队由此启航回国,途经溜山国.后来郑和船队把溜山国作为横渡印度洋前往东非的中途停靠点.郑和船队于永乐十三年七月八日(1415年8月12日)回国.这次航行郑和船队跨越印度洋到达了波斯湾.第四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670多人.第五次下西洋 永乐十四年十二月十日(1416年12月28日 到达占城,然后到爪哇、彭亨、旧港、满刺加、苏门答刺、南巫里、锡兰、沙里湾尼(今印度半岛南端东海岸)、柯枝、古里.船队到达锡兰时郑和派一支船队驶向溜山,然后由溜山西行到达非洲东海岸的木骨都束(今索马里摩加迪沙)、不刺哇(今索马里境内)、麻林(今肯尼亚马林迪).大船队到古里后又分成两支,一支船队驶向阿拉伯半岛的祖法儿、阿丹和刺撒(今也门民主共和国境内),一支船队直达忽鲁谟斯.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日(1419年8月8日)郑和船队回国.第六次下西洋 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到达国家及地区有占城、暹罗、忽鲁谟斯、阿丹、祖法儿、刺撒、不刺哇、木骨都束、竹步(今索马里朱巴河)、麻林、古里、柯枝、加异勒、锡兰山、溜山、南巫里、苏门答刺、阿鲁、满刺加、甘巴里、幔八萨(今肯尼亚的蒙巴萨).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日(1422年9月3日)郑和船队回国,随船来访的有暹罗、苏门答刺和阿丹等国使节
第七次下西洋
这次远航经占城、爪哇的苏鲁马益、苏门答刺、古里、竹步,再向南到达非洲南端接近莫桑比克海峡,然后返航.

郑和历经永乐、洪熙、宣德三朝,先后29年,七次下西洋,行踪遍及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他们每到一个国家,都以明朝使节的身份,向当地国王宣谕明成祖的诏书,以宣扬中国皇帝的皇恩浩荡。向当地的国王或首脑赠送皇帝朱棣的礼品,表示建立邦交,发展两国友好关系的诚意,并邀请他们来中国访问。并同当地官府进行贸易,从各国收购了许多象牙、珍珠、珊瑚、香料等物品,受到当地人们的热情欢迎,人们称大明船队为“宝船”。

郑和下西洋一共七次。

郑和下西洋分别到达的国家有:占城、爪哇、真腊、旧港、暹罗、古里、满剌加、勃泥、苏门答刺、阿鲁、柯枝。

大葛兰、小葛兰、西洋琐里、苏禄、加异勒、阿丹、南巫里、甘巴里、兰山、彭亨、急兰丹、忽鲁谟斯。

溜山、孙刺、木骨都束、麻林地、刺撒、祖法儿、竹步、慢八撒、天方、黎代、那孤儿、沙里湾尼和不刺哇国。

宣德九年(1434年)六月,王景弘受命以正使身份率船队出使南洋诸国。回国时,苏门答腊国王遣其弟哈尼者罕随船队到北京朝贡。不久,明宣宗去世,明英宗继位。

正统元年(1436年),明廷遣回古里等十二国使臣。   一说,辅政大臣还曾于该年以明英宗的名义命南京守备太监王景弘停罢采买营造 ,这与《明实录》原文有出入。

但无论如何,下西洋已然落幕。天顺二年(1458年)至三年(1459年),太监福安几次向明英宗派陈奏自下西洋停罢后珍珠、黄金等奢侈品不足,并曾请求派官员下西洋采购黄金,为明英宗所拒。

扩展资料:

郑和下西洋以和平使者的身份,本着“和则相生”、“乐群贵和”的方针与亚洲各国友好往来。“1911 年,锡兰岛上的加勒发现当年郑和在锡兰山佛寺布施所刻的石碑。

根据当年参加西洋之行的费信记载,这块石碑是在郑和第三次下西洋是预先在国内刻制的,并运至锡兰佛堂山树立。碑文用汉文、泰米尔文和波斯文三种文字书写。

令人惊奇的是,这块石碑上三种文字所书写的内容虽在贡物的名单上大致相同,但所颂扬的神的对象却不一样。”

从郑和使团在锡兰国树立的这块宗教石碑情况看,尽管宗教信仰不同,明朝仍有和锡兰国各种宗教势力建立良好关系的愿望。

郑和不希望宗教的对立而影响在西洋的航行,因而采用这种方式来求同存异,从中亦反映了儒家文化“贵和”的思想。

据史料记载面对傲慢不恭并且从事海盗活动的锡兰山国王亚烈苦奈儿,郑和等人最初采取了回避冲突的态度,忍辱负重,贵和、重和,试图化干戈为玉帛。

但最终因自身出现危险所以才被迫予以应战。永乐九年( 1411),郑和将亚烈苦奈儿归献明朝,“群臣请诛之,上悯其愚无知,命姑释之,给与衣食,命礼部择其属之贤者立为王,以承国祀。”

从郑和以至明成祖处理此事所表现出来的思想行为倾向看,明朝君臣并没有依恃自身武力而控制对方,而以“和”来协调两国关系发展。

儒家主张自我修炼的内敛人格,提倡“和”为贵、“温良恭让”、“君子无所争”的文化思想与西方所提倡的向外扩散、开拓和追求的意识迥然不同。

郑和七次出使西洋,本着“宣德化而柔远夷”,“民胞物与, 泛爱万物”的思想来往于西洋和印度洋之间。儒家的“仁爱”思想使郑和在海外诸国“施恩布德”,“华夷同视”。

重情义,轻利益,“乐群贵和”的儒家文化影响着郑和的整个航行生涯。正是在儒家文化的浸润下,尽管郑和以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力量访问西洋诸国。

也不会在海外广建殖民地,更不会实行血腥的殖民掠夺和罪恶的黑奴贸易活动。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交流,对稳定该地区秩序起了重要作用。

也为明清两朝为核心的周边国家“汉文化圈”的形成作出积极作用。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儒家文化铸造了郑和,而郑和却用儒家文化谱写了另外一种世界文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郑和下西洋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郑和下西洋:儒家式海洋战略典型



郑和下西洋一共七次。

郑和下西洋分别到达的国家有:占城、爪哇、真腊、旧港、暹罗、古里、满剌加、勃泥、苏门答刺、阿鲁、柯枝。

大葛兰、小葛兰、西洋琐里、苏禄、加异勒、阿丹、南巫里、甘巴里、兰山、彭亨、急兰丹、忽鲁谟斯。

溜山、孙刺、木骨都束、麻林地、刺撒、祖法儿、竹步、慢八撒、天方、黎代、那孤儿、沙里湾尼和不刺哇国。

扩展资料: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之一是为了炫耀国威,彰显国力,那就是去给外国人显摆的。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郑和有一条战舰.

上面不是珍奇异宝,也不是能人才子,甚至连个士兵都没有,这条船上载的几乎全部都是老太太。这些老太太是郑和用来为船员洗补衣服的.

因为很多船员的衣服、鞋子穿不到一个月就坏了,这堂堂大明帝国的人到了国外,总不能是衣衫褴褛破衣烂衫的。

郑和这样做其实也是为了轻装简行,因为这么多人出去,衣服鞋子带太多会很麻烦,所以不如只带老太太,这样船会轻便的多。

另外这些老太太还会接生,所到之处,不但能帮助当地人学习接生知识,还可以教给当地人一些怀孕技巧以及用药方面的尝试。

另外船上还带了很多老农夫,它们懂得天气变化,可以判断大雨,风速等各方面的航海数据。郑和到底为何七下西洋呢,实际上他肩负了一个重要的秘密任务,那就是搞钱.

下西洋行动的总策划是朱棣,因此我们得站在朱棣的角度来想问题。作为一个泱泱大国的皇帝,朱棣要处理的重大问题无非是两件事,一件是国防,要时刻警惕元朝的后裔蒙古人卷土重来。

朱棣雄才大略,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直面北方的挑战,并数次御驾亲征,大大削弱了蒙古各部的实力,使蒙古铁骑几十年间不敢越雷池一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郑和下西洋



一共七次出海 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同南洋、印度洋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顺风南下,到达爪哇岛上的麻喏八歇国。爪哇古名阇婆,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为南洋要冲,人口稠密,物产丰富,商业发达。 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郑和回国后,立即进行第二次远航准备,主要是送外国使 郑和下西洋地图
节回国。这次出访所到国家有占城、渤尼(今文莱)、暹罗(今泰国)、真腊(今柬埔寨)、爪哇、满刺加、锡兰、柯枝、古里等 第三次下西洋另派出一支船队到加异勒,今印度半岛南端东岸)、阿拔巴丹和甘巴里 郑和亲率船队去小葛兰、柯枝,最后抵古里,于永乐九年六月十六日(1411年7月6日)回到了祖国。 第四次下西洋
永乐十年十一月十五日(1412年12月18日)首先到达占城,后率大船队驶往爪哇、旧港、满刺加、阿鲁、苏门答腊。从这里郑和又派分船队到溜山——今马尔代夫群岛。而大船队从苏门答腊驶向锡兰。在锡兰郑和再次派分船队到加异勒,而大船队驶向古里,再由古里直航忽鲁谟斯(今伊朗波斯湾口)阿巴斯港格什姆岛。这里是东西方之间进行商业往来的重要都会。郑和船队由此启航回国,,途经溜山国。后来郑和船队把溜山国作为横渡印度洋前往东非的中途停靠点。郑和船队于永乐十三年七月八日(1415年8月12日)回国。这次航行郑和船队跨越印度洋到达了波斯湾。第四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670多人。 第五次下西洋 永乐十四年十二月十日(1416年12月28日 到达占城,然后到爪哇、彭亨、旧港、满刺加、苏门答刺、南巫里、锡兰、沙里湾尼(今印度半岛南端东海岸)、柯枝、古里。船队到达锡兰时郑和派一支船队驶向溜山,然后由溜山西行到达非洲东海岸的木骨都束(今索马里摩加迪沙)、不刺哇(今索马里境内)、麻林(今肯尼亚马林迪)。大船队到古里后又分成两支,一支船队驶向阿拉伯半岛的祖法儿、阿丹和刺撒(今也门民主共和国境内),一支船队直达忽鲁谟斯。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日(1419年8月8日)郑和船队回国。 第六次下西洋 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到达国家及地区有占城、暹罗、忽鲁谟斯、阿丹、祖法儿、刺撒、不刺哇、木骨都束、竹步(今索马里朱巴河)、麻林、古里、柯枝、加异勒、锡兰山、溜山、南巫里、苏门答刺、阿鲁、满刺加、甘巴里、幔八萨(今肯尼亚的蒙巴萨)。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日(1422年9月3日)郑和船队回国,随船来访的有暹罗、苏门答刺和阿丹等国使节
第七次下西洋
这次远航经占城、爪哇的苏鲁马益、苏门答刺、古里、竹步,再向南到达非洲南端接近莫桑比克海峡,然后返航。

一共七次出海 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同南洋、印度洋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顺风南下,到达爪哇岛上的麻喏八歇国。爪哇古名阇婆,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为南洋要冲,人口稠密,物产丰富,商业发达。 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郑和回国后,立即进行第二次远航准备,主要是送外国使 郑和下西洋地图
节回国。这次出访所到国家有占城、渤尼(今文莱)、暹罗(今泰国)、真腊(今柬埔寨)、爪哇、满刺加、锡兰、柯枝、古里等 第三次下西洋另派出一支船队到加异勒,今印度半岛南端东岸)、阿拔巴丹和甘巴里 郑和亲率船队去小葛兰、柯枝,最后抵古里,于永乐九年六月十六日(1411年7月6日)回到了祖国。 第四次下西洋
永乐十年十一月十五日(1412年12月18日)首先到达占城,后率大船队驶往爪哇、旧港、满刺加、阿鲁、苏门答腊。从这里郑和又派分船队到溜山——今马尔代夫群岛。而大船队从苏门答腊驶向锡兰。在锡兰郑和再次派分船队到加异勒,而大船队驶向古里,再由古里直航忽鲁谟斯(今伊朗波斯湾口)阿巴斯港格什姆岛。这里是东西方之间进行商业往来的重要都会。郑和船队由此启航回国,,途经溜山国。后来郑和船队把溜山国作为横渡印度洋前往东非的中途停靠点。郑和船队于永乐十三年七月八日(1415年8月12日)回国。这次航行郑和船队跨越印度洋到达了波斯湾。第四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670多人。 第五次下西洋 永乐十四年十二月十日(1416年12月28日 到达占城,然后到爪哇、彭亨、旧港、满刺加、苏门答刺、南巫里、锡兰、沙里湾尼(今印度半岛南端东海岸)、柯枝、古里。船队到达锡兰时郑和派一支船队驶向溜山,然后由溜山西行到达非洲东海岸的木骨都束(今索马里摩加迪沙)、不刺哇(今索马里境内)、麻林(今肯尼亚马林迪)。大船队到古里后又分成两支,一支船队驶向阿拉伯半岛的祖法儿、阿丹和刺撒(今也门民主共和国境内),一支船队直达忽鲁谟斯。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日(1419年8月8日)郑和船队回国。 第六次下西洋 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到达国家及地区有占城、暹罗、忽鲁谟斯、阿丹、祖法儿、刺撒、不刺哇、木骨都束、竹步(今索马里朱巴河)、麻林、古里、柯枝、加异勒、锡兰山、溜山、南巫里、苏门答刺、阿鲁、满刺加、甘巴里、幔八萨(今肯尼亚的蒙巴萨)。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日(1422年9月3日)郑和船队回国,随船来访

一共七次出海 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同南洋、印度洋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顺风南下,到达爪哇岛上的麻喏八歇国。爪哇古名阇婆,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为南洋要冲,人口稠密,物产丰富,商业发达。 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郑和回国后,立即进行第二次远航准备,主要是送外国使 郑和下西洋地图
节回国。这次出访所到国家有占城、渤尼(今文莱)、暹罗(今泰国)、真腊(今柬埔寨)、爪哇、满刺加、锡兰、柯枝、古里等 第三次下西洋另派出一支船队到加异勒,今印度半岛南端东岸)、阿拔巴丹和甘巴里 郑和亲率船队去小葛兰、柯枝,最后抵古里,于永乐九年六月十六日(1411年7月6日)回到了祖国。 第四次下西洋
永乐十年十一月十五日(1412年12月18日)首先到达占城,后率大船队驶往爪哇、旧港、满刺加、阿鲁、苏门答腊。从这里郑和又派分船队到溜山——今马尔代夫群岛。而大船队从苏门答腊驶向锡兰。在锡兰郑和再次派分船队到加异勒,而大船队驶向古里,再由古里直航忽鲁谟斯(今伊朗波斯湾口)阿巴斯港格什姆岛。这里是东西方之间进行商业往来的重要都会。郑和船队由此启航回国,,途经溜山国。后来郑和船队把溜山国作为横渡印度洋前往东非的中途停靠点。郑和船队于永乐十三年七月八日(1415年8月12日)回国。这次航行郑和船队跨越印度洋到达了波斯湾。第四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670多人。 第五次下西洋 永乐十四年十二月十日(1416年12月28日 到达占城,然后到爪哇、彭亨、旧港、满刺加、苏门答刺、南巫里、锡兰、沙里湾尼(今印度半岛南端东海岸)、柯枝、古里。船队到达锡兰时郑和派一支船队驶向溜山,然后由溜山西行到达非洲东海岸的木骨都束(今索马里摩加迪沙)、不刺哇(今索马里境内)、麻林(今肯尼亚马林迪)。大船队到古里后又分成两支,一支船队驶向阿拉伯半岛的祖法儿、阿丹和刺撒(今也门民主共和国境内),一支船队直达忽鲁谟斯。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日(1419年8月8日)郑和船队回国。 第六次下西洋 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到达国家及地区有占城、暹罗、忽鲁谟斯、阿丹、祖法儿、刺撒、不刺哇、木骨都束、竹步(今索马里朱巴河)、麻林、古里、柯枝、加异勒、锡兰山、溜山、南巫里、苏门答刺、阿鲁、满刺加、甘巴里、幔八萨(今肯尼亚的蒙巴萨)。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日(1422年9月3日)郑和船队回国,随船来访的有暹罗、苏门答刺和阿丹等国使节
第七次下西洋
这次远航经占城、爪哇的苏鲁马益、苏门答刺、古里、竹步,再向南到达非洲南端接近莫桑比克海峡,然后返航。

一共七次出海 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同南洋、印度洋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顺风南下,到达爪哇岛上的麻喏八歇国.爪哇古名阇婆,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为南洋要冲,人口稠密,物产丰富,商业发达.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郑和回国后,立即进行第二次远航准备,主要是送外国使 郑和下西洋地图
节回国.这次出访所到国家有占城、渤尼(今文莱)、暹罗(今泰国)、真腊(今柬埔寨)、爪哇、满刺加、锡兰、柯枝、古里等 第三次下西洋另派出一支船队到加异勒,今印度半岛南端东岸)、阿拔巴丹和甘巴里 郑和亲率船队去小葛兰、柯枝,最后抵古里,于永乐九年六月十六日(1411年7月6日)回到了祖国.第四次下西洋
永乐十年十一月十五日(1412年12月18日)首先到达占城,后率大船队驶往爪哇、旧港、满刺加、阿鲁、苏门答腊.从这里郑和又派分船队到溜山——今马尔代夫群岛.而大船队从苏门答腊驶向锡兰.在锡兰郑和再次派分船队到加异勒,而大船队驶向古里,再由古里直航忽鲁谟斯(今伊朗波斯湾口)阿巴斯港格什姆岛.这里是东西方之间进行商业往来的重要都会.郑和船队由此启航回国,途经溜山国.后来郑和船队把溜山国作为横渡印度洋前往东非的中途停靠点.郑和船队于永乐十三年七月八日(1415年8月12日)回国.这次航行郑和船队跨越印度洋到达了波斯湾.第四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670多人.第五次下西洋 永乐十四年十二月十日(1416年12月28日 到达占城,然后到爪哇、彭亨、旧港、满刺加、苏门答刺、南巫里、锡兰、沙里湾尼(今印度半岛南端东海岸)、柯枝、古里.船队到达锡兰时郑和派一支船队驶向溜山,然后由溜山西行到达非洲东海岸的木骨都束(今索马里摩加迪沙)、不刺哇(今索马里境内)、麻林(今肯尼亚马林迪).大船队到古里后又分成两支,一支船队驶向阿拉伯半岛的祖法儿、阿丹和刺撒(今也门民主共和国境内),一支船队直达忽鲁谟斯.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日(1419年8月8日)郑和船队回国.第六次下西洋 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到达国家及地区有占城、暹罗、忽鲁谟斯、阿丹、祖法儿、刺撒、不刺哇、木骨都束、竹步(今索马里朱巴河)、麻林、古里、柯枝、加异勒、锡兰山、溜山、南巫里、苏门答刺、阿鲁、满刺加、甘巴里、幔八萨(今肯尼亚的蒙巴萨).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日(1422年9月3日)郑和船队回国,随船来访的有暹罗、苏门答刺和阿丹等国使节
第七次下西洋
这次远航经占城、爪哇的苏鲁马益、苏门答刺、古里、竹步,再向南到达非洲南端接近莫桑比克海峡,然后返航.

郑和历经永乐、洪熙、宣德三朝,先后29年,七次下西洋,行踪遍及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他们每到一个国家,都以明朝使节的身份,向当地国王宣谕明成祖的诏书,以宣扬中国皇帝的皇恩浩荡。向当地的国王或首脑赠送皇帝朱棣的礼品,表示建立邦交,发展两国友好关系的诚意,并邀请他们来中国访问。并同当地官府进行贸易,从各国收购了许多象牙、珍珠、珊瑚、香料等物品,受到当地人们的热情欢迎,人们称大明船队为“宝船”。

  • 13755197810郑和在1405年到1433年间,率领船队几次下西洋?。
  • 毕苛答:郑和下西洋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由于使团正使由郑和担任,且船队航行至婆罗洲以西洋面。在七次航行中,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至福建福州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

  • 13755197810郑和下西洋经过了哪几次西洋?
  • 毕苛答: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第一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800人。第二次 郑和船队在永乐五年(1407年(奉命出发,访问了占城(今越南中南部)、暹罗(今泰国)、爪哇和苏门答剌北部,然后再一次驶往印度洋,以柯枝和古里为目的地。这次的回国途中有一部分船队访问了暹罗和爪哇。到锡兰时,郑和船队...

  • 13755197810郑和共几次下西洋?
  • 毕苛答: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系。每次都由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七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沿岸。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从南京龙江港启航,经太仓出海,永乐五年九月初二...

  • 13755197810郑和下西洋,几次呀?
  • 毕苛答:七次。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在七次航行中,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至福建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已知...

  • 13755197810郑和下西洋几次?
  • 毕苛答:一共七次出海 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同南洋、印度洋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顺风南下,到达爪哇岛上的麻喏八歇国。爪哇古名阇婆,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为南洋要冲,人口稠密,物产丰富,商业发达。 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郑和回国后,立即进行第二次远航准备,...

  • 13755197810请问郑和下西洋的朝代,领导者,次数,交通方法,到达地方,主要目的是什 ...
  • 毕苛答:明朝永乐年间,郑和,七次,乘船,到达印度,阿拉伯,非洲,宣扬国威

  • 13755197810郑和七下西洋的事件
  • 毕苛答:每次都有苏洲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八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民间故事《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宝太监下西洋。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 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

  • 13755197810郑和下西洋的七次时间及简介
  • 毕苛答:郑和下西洋的人数,史料上有明确记载的有4次. 第一次:27800人 第二次:27000人 第四次:27670人 第七次:27550人 我们可以初步判断:郑和每次下西洋人数在27000人以上.约明朝军队5个卫,每个卫5000-5500人;从现在看到的《武职簿》,主要是来自沿海卫所.当时西方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航海的人数:分别在90-1500人之间...

  • 13755197810明朝的郑和下西洋一共有几次
  • 毕苛答:这一事件,充分说明了郑和下西洋所担负的使命是和平友好、发展中外关系,而郑和亦不辱命焉。2、第二次下西洋 调解邻国纠纷,促进国际和平与安宁 第二次下西洋时,郑和一行由占城来到暹罗。其地,“在占城西南,顺风十昼夜可至。即隋唐赤土国。”今之泰国。郑和于永乐六年到暹罗。在此之前,占城贡使返...

  • 13755197810郑和总共几次下西洋?
  • 毕苛答:7次 第一次下西洋 永乐三年(一四零五年)六月,郑和第一次下西洋,顺风南下,到达爪哇岛上的麻喏八歇国。爪哇古名阇婆,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为南洋要冲,人口稠密,物产丰富,商业发达。 郑和下西洋 当时,这个国家的东王、西王正在打内战。东王战败,其属地被西王的军队占领。郑和船队的人员上岸到...

    有友圈,时尚产品用品的交流,为健康绿色生活提供参考

    Copyright© 有友圈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