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隆到底是暗通敌国的内奸还是纸上谈兵的统帅?

来自:贴吧网友   更新日期:2024-05-31

如果要为建文帝丢掉皇位找一个责任人的话,在齐泰、黄子澄、李景隆等几个候选人中,李景隆是肯定拨得头筹的。

作为“靖难之役”中建文帝一方的统帅,李景隆光荣的完成了坑死数十万大军的光荣任务,帮助朱棣完成了逆袭,成功的断送了表弟朱允炆的江山,最后投降了表叔朱棣,有很大的内奸嫌疑。

一、李景隆的光荣历史

李景隆的父亲李文忠,是大明开国元勋,著名的猛将,又是朱元璋的亲外甥,为大明建立了赫赫战功。

明朝建立后,被封为曹国公,列功臣榜第三位,仅次于徐达和常遇春。

李文忠也是朱元璋时代少数得到善终的开国功臣,死后配享太庙,追封岐阳王,谥''武靖'',赐葬在南京钟山。可以说,一个武将该得的东西,李文忠全得到了。

(李景隆)

作为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可谓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他和一般的二世祖不同,从小就喜读兵书,讲起军事理论来头头是道,人又长得英俊潇洒。

《明史》形容他“

读书通典故,长身,眉目疏秀,顾盼伟然,每朝会,进止雍容甚都”。

朱元璋亲自帮他将名字从“李九江”改成“李景隆”,可见对他的喜爱程度。

李文忠死后,李景隆袭父爵曹国公,在这一时期,李景隆表现出了很强的练兵才能。

他在练兵中十分注重阵法阵型及部队的配合,将兵书中的战阵在训练中演练,训练出来的士兵“闻鼓则进,闻金则退,进退合一,蔚然有序”,让朱元璋十分满意,让他掌管左军都督府,并升任太子太傅。

从这一时期的表现来看,李景隆妥妥的一个名将坯子。他还善于与蕃人打交道,主持过大明边境的茶马互市,用大明的出产换来战马,训练骑兵,一时声名鹊起。

人人都奉承李景隆,只有朱棣对李景隆的评价不高,认为“李九江,纨绮少年耳”。

如果这真是朱棣在当时的评价,那朱棣的识人之明也真的可怕,因为后来的事实证明,李景隆真的就是个中看不中用的“纨绮少年耳”。


(这是断送江山的建议)

朱允炆登基后,在两个书呆子齐泰、黄子澄的强烈建议下,对那些藩王叔叔们举起了“削藩”的大刀。

在对第一个倒霉鬼周王朱橚的削藩中,就是由深得信任的李景隆担任行动指挥的。李景隆以备边为名前往开封,包围周王府,将周王全家押回南京,废为庶人,非常好的完成了任务。

在这次行动中,李景隆声东击西,以“备边”为名,麻痹了周王,到达开封后,行动迅速,“猝围王宫,执橚”,体现了很高的斗争水平。

所以,李景隆还是有水平的,不是有些人说的那样,是只会纸上谈兵的二世祖。

二、靖难战役中李景隆的表现

在建文帝接连削去齐王、代王、湘王等藩王后,燕王朱棣再也坐不住了。朱棣的性格就不是一个等死的人,建文元年七月,朱棣打着“清君侧”的名义,在北京起兵,拉开了“靖难之役”的大幕。


此时的大明朝,那些开国功臣经过朱元璋几十年如一日的清除,几乎全部凋零光了。

而做门将门之子、皇帝的表兄的李景隆,当仁不让的挑起了带兵平叛的重担。

建文帝从始至终都是信任这个表兄的。也许从小时侯起,李景隆就是朱允炆的偶像。

所以在老将耿炳文失利后,朱允炆毫不犹豫的任命李景隆为大将军。

把兵权给李景隆:“将兵五十万北伐,赐通天犀带,帝亲为推轮,钱之江浒,令一切便宜行事”。

建文帝不但将五十万大军交给李景隆,还亲自为他推车,送他犀带,让他便宜行事,这份信任是非常少见的。这也看出,建文是将举国之兵全交给了李景隆,将大明国运和自己的命运完全押在了李景隆的身上。

李景隆本来有机会一战成功,完成名将的飞跃的。建文帝的南军,一开始在战争中是占据上风的。

其中的原因也很简单,毕竟南军占据道德和伦理的高地,是出师有名的平叛,朱棣的北军是犯上做乱,是造反;南军集中了整个大明的力量,不是朱棣区区北京一个地方能够相比的。

所以李景隆很快就兵临北京城下,而此时的朱棣正在率军攻打大宁,并不在北京城中,北京城只留下儿子朱高炽防守。

这是李景隆拿下北京的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事实上,在南军的强大攻势下,北京几个城门都已攻破,正当大将瞿能准备冲进北京城时,李景隆居然停止了进攻,理由是“候大军同进”。


李景隆的这个举动,被解释为“忌贤嫉能”,我看未必完全是这个原因。

他是大军主帅,拿下北京,功劳全是他的,他嫉什么贤妒什么能呢?不管由谁先冲进北京,都是他李景隆的胜利,李景隆总不可能亲自第一个冲进城吧?一定还有另外的原因的,我会在后面分析。

不过李景隆的嫉妒心还是有的,对于另一个名将盛庸在东昌取得的胜利,李景隆心中十分不平衡,在建文帝面前“

忌庸等功,谗间之”,说明他是个气度狭隘的人,是不可能有大成就的。

北京城下,李景隆错失了良机,导致功败垂成。朱棣回师后,在北京城外的郑村坝大破李景隆的南军,北京城里的燕军也乘机夹攻,李景隆大败,弃军逃至德州。

(建文帝)

遭遇这种莫明其妙的大败,建文帝不但不怪罪李景隆,反而认为是李景隆的权限不够,又将武定侯郭英、安陆侯吴杰所部全部交给李景隆指挥,让他手下的军队达到六十万之众,在白沟河与朱棣决战。

结果不用说,李景隆又是大败,建文的几十万大军又被他断送了。

李景隆无能误国,激起了朝中许多人的反对。黄子澄就说他“出师观望,怀二心”,练子宁在朝堂大哭道“坏陛下事者,此贼也,请诛之!”

神奇的是,朱允炆却始终不治李景隆的罪,还对他抱有天真的幻想,将南京的城防全部交给李景隆,这种盲目的信任,也不知道是搭错了哪根筋。(反正后人看来就是脑袋短路了)

(投降)

靖难之役后期,朱棣兵临南京城下,城中尚有二十万兵士,粮草充足,南京城墙又是沈万三出资修建的,城高垒深,很难攻克。

当时全国各地勤王的兵马也在不断涌向南京,形势并非不可逆转。燕军孤军深入,粮草不继,也无必胜之道。但李景隆迫不及待的打开南京城门,放燕军入城,结果建文帝自焚身亡,江山易主。

三、李景隆行为分析

李景隆投降后,被朱棣列为第一功臣,封为左柱国,太子太师,光禄大夫,仍袭曹国公之爵,甚至超过了朱棣手下第一大将朱能,其中原因颇值玩味。

按常理来说,朱棣没有这样做的理由,李景隆是敌方统帅,就算投降有功,也不可能超过为他出生入死的亲信大将。那么李景隆还有什么其他功劳吗?

我认为李景隆就是朱棣的内奸,否则这一切都无法解释。当时的内奸并不只有李景隆一个,驸马王宁、徐达的儿子徐增寿都是内奸。只是李景隆当内奸的危害最大,直接将江山送给了朱棣。

(南京失守)

靖难之役中,建文帝先是启用老将耿炳文,但耿炳文擅长防守,不擅进攻,不是朱棣的对手,建文帝这才启用与自己关系最亲密的李景隆。

李景隆在靖难中的表现,破绽百出。如果不是能力问题,那就一定是立场问题。

建文帝这边,并不是没有良将,平安、盛庸、瞿能都是大将之才,可是在李景隆的乱指挥和打压之下,根本无法施展,数十万大军就这样灰飞烟灭,导致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神奇的是建文帝那句“勿伤吾叔”,让朱棣开了挂,作战更是英勇无比)

朱棣在战后总结了南军失败的五个原因:

军纪不严,将士不同心;对北方环境不适应,后勤保障不足;贪功求胜,贸然轻进;刚愎自用,不听忠言;嫉贤妒能,任用小人。

这五个原因,都是李景隆的责任。最搞笑的是,李景隆一遇到形势不妙,马上丢下大军逃跑,丝毫不管大军的死活。主帅逃了,部队当然群龙无首,一溃千里。这就是为什么朱棣总能以少胜多的原因。

(李景隆:努力成为李跑跑)

建文帝为什么这么盲目的信任李景隆,目前还没有准确的说法。(很神奇,建文帝的这种盲目信任)

有人说是建文心软,他连朱棣都舍不得杀掉,要求不能让自己背上杀叔叔的罪名,是个不折不扣的糊涂蛋。正是建文帝的识人不明,重用李景隆,最终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后果。

朱棣当上皇帝后,李景隆因为“默相事机之功”成为第一功臣,这个“默相事机”是什么意思呢?按照现在普遍的解读,就是李景隆一直在寻找时机,暗中帮朱棣的忙!

这真有意思。建文的统帅,居然是个间谍。那些不停的失败和最后投降,都是“默相事机”的结果,怪不得朱棣能在实力和道义都不占优的情况下,三年内咸鱼翻身,实现逆袭了。

我们从后来李景隆的表现,也可以倒推一下。如果他不是内奸,朱棣当皇帝后,做为败军之将,应该是要夹着尾巴做人的。

但李景隆居然“居功自傲”,''包藏祸心,蓄养亡命,谋为不轨'',又强占百姓的土地,蓄养数百奴仆,表现得十分猖獗。

这证明李景隆自恃有功,有恃无恐。他能恃什么功?不就是配合朱棣,断送了朱允炆的几十万大军和江山吗?

(朱棣与姚广孝)

朱棣并不是什么仁慈的主,按说臣子包藏祸心,蓄养亡命,谋为不轨,就算有十个脑袋也得砍了。

但是朱棣始终没有杀李景隆,只褫夺爵位,抄没家产,将李景隆软禁起来。当时建文帝手下投降朱棣的旧臣很多都被朱棣杀掉,朱棣的同母弟弟周王朱橚亲自在朱棣面前告发李景隆,要求哥哥严惩,朱棣也没舍得杀他,这一定是朱棣之前与李景隆达成了某种交易,所以朱棣才对李景隆网开一面,多有包容。

李景隆虽然出卖了建文帝,但也没有得到什么好报。他被朱棣软禁在家,虽然活到了永乐末期,但也与囚犯无异,过着没有自由的行尸走肉的日子。

背叛者没有好下场,这是历史的规律,李景隆也跑不出这个规律。



李景隆是朱棣的内奸,他葬送了朱允文的江山,导致江山落入朱棣手中。

早期的李景隆是纸上谈兵的统帅,可是随着一次次的作战失利,他对自己失去了信心,逐渐成为按通敌国的内奸,成为朱棣埋伏在南京城的一枚棋子。

  • 13862448201在古代为什么经常有人会说书生误国呢?
  • 班榕答:接着就是赵军主力被断粮46天,赵括多次强行突围失败后被射杀,赵军无将无粮,要投降,白起拒不受降,白起命秦军活埋了赵国的降军,只留下年幼的二百多名回国报信。四十五万人,死于赵括的纸上谈兵,岂非书生误国!!!二、愚忠且孤勇。从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国的概念开始在读书人的心中扎下了根,...

  • 13862448201李文忠是什么人?他最后是怎么死的?
  • 班榕答:因为有胡三舍前车之鉴,李文忠当然也害怕,《国初事迹》记载,此事之后,李文忠立即派谋士赵伯宗秘密前往杭州,找到张士诚麾下大将张肆,商量“通好”。换而言之,李文忠打算投降张士诚。“暗通款曲”这件事最终还是被朱元璋知晓了。朱元璋派人持亲笔信给李文忠,安抚了李文忠一番,然后又是诸多赏赐,让李文忠安心守...

  • 13862448201李文忠病逝后,朱元璋下令太医全部被杀,是为何?
  • 班榕答:因为这句话出自李景隆的受封诏书,所以,所谓的“前人”,极有可能指的是李景隆之父李文忠。通过以上材料,笔者推测,是否存在一种可能性:在李文忠生命的最后两年,朱元璋知晓了他当年曾和张士诚暗通款曲,勃然大怒。但朱元璋为了保全李氏一族,暗中命淮安侯华中将李文忠监视起来,对外声称李文忠病重。后来李文忠或许真...

  • 13862448201请问在历史上黄子澄是不是内奸啊?
  • 班榕答:会有言周王橚不法者,遂命李景隆帅兵袭执之,词连湘、代诸府。于是废?肃及岷王楩为庶人;幽代王桂于大同;囚齐王榑于京师。湘王柏自焚死。下燕议周王罪。燕王上书申救,帝览书恻然,谓事宜且止。子澄与泰争之,未决,出相语曰:“今事势如此,安可不断?”明日又入言曰:“今所虑者独燕王...

  • 13862448201朱允炆到底是被朱棣杀死的还是逃过一劫?
  • 班榕答:其为不确定的,谁也不能肯定他是否真的被烧死了。建文四年六月,燕军渡江直逼南京城下,谷王朱橞与曹国公李景隆开金川门迎降,京师遂破。燕兵进京,在燕王军队抵达后的一场混战中,南京城内的皇宫大院起了火。当火势扑灭后在灰烬中发现了几具烧焦了的残骸,已经不能辨认,据太监说它们是皇帝、皇后...

  • 13862448201有没有什么小说推荐的(言情+YY),可以是穿越,古代,类型不限,但内容要...
  • 班榕答:倾国颜色而不自知,聪慧过人却不欲卷入朝堂纷争.三岁便因算命者一言便远远的送往山上抚养。 太子清朗温柔,秦王和蔼近人,燕王冷峻威严。 憨直骄横的表哥靖江王与深藏不露的曹国公之子李景隆...十年后下山回府的锦曦一一遭遇。命运终于开启她不平凡的经历。她一身武艺想行侠仗义,却敌不过一纸圣旨被迫嫁入燕王府。许...

  • 13862448201求脑筋急转弯和笑话
  • 班榕答:希望楼上的给赞啊!!!赞同1|评论(1)向TA求助回答者:可爱粉水晶1|二级采纳率:66%擅长领域:脑筋急转弯小游戏电影谜语参加的活动:暂时没有参加的活动回答共17条2012-10-23 13:50 kaixinququ| 三级 你去糗事百科看看里面全是。。。 赞同0|评论2012-10-23 14:55 李景隆李| 一级 计算题三人同行住旅馆,服务员...

  • 13862448201李景隆到底是暗通敌国的内奸还是纸上谈兵的统帅?
  • 班榕答:李景隆到底是暗通敌国的内奸还是纸上谈兵的统帅?  我来答 1个回答 #话题# 清明必备20问 胖墩科学 2021-01-07 · TA获得超过2881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508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41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如果要为建文帝丢掉皇位找一个责任人的话,在齐泰、黄子澄、...

  • 13862448201李景隆是朱棣的卧底吗?
  • 班榕答:同样,明末时期对后金(清军)的几次失败,都是没来由的失败。你也不能认为,这些领兵统帅属于卧底吧。同样,历史上包括“纸上谈兵”这些失败的案例,也是不知道对方脑子怎么搞的竟然打败了。既然在优势兵力下打败了,其本身就有其重大失误在内。而且,李景隆和建文、明成祖那是天然的都有...

    有友圈,时尚产品用品的交流,为健康绿色生活提供参考

    Copyright© 有友圈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