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唐朝对人的各种称呼

来自:贴吧网友   更新日期:2024-05-11
求唐朝称呼问题?

在唐代,“大人”只是作为父亲的尊称,并不用于称呼地位高于自己的官员,而且下级官员见了上级官员或者百姓见了官员,也并不像后世那样奴颜婢膝。

附:中国的称呼从唐代到明、清两代,曾有过巨大的变化,而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古代称呼多是明、清两代之称呼。至于唐时所用之称呼,无论电视中亦或小说中,都少有提及。现将唐代称呼略述如下:

唐代时称呼皇帝多用“圣人”,至于和其亲近之人或其近侍则称其为“大家”,有趣的是在唐代,女子称呼其婆婆亦呼为“大家”。至于像唐明皇这样的风流天子,则亲近者俱呼其为“三郎”,而呼太真妃为“娘子”;皇太后自称为“朕”,这个可见《旧唐书·武则天传》中则天登基之前的谈话记录;至于皇太子,则常被左右之人称为“郎君”;而太子、诸王有时自称为“寡人”,这个一可见于顺宗为太子时同王叔文的对话,一可见于《旧唐书·永王璘传》中永王说:“寡人上皇天属,皇帝友于”;国公会自称为“孤”,此可见《大唐创业起居注》中,时为唐国公的李渊的讲话。

而对于太真妃和太子的“娘子”、“郎君”之呼非凭空无据,在唐代,没有“老爷”之称,奴仆称呼男主人为“阿郎”;而称呼少主人为“郎君”;称呼主母和小姐俱为“娘子”。但是,“娘子”、“郎君”并非只用于奴仆称呼主人,旁人见了女子亦呼其为“娘子”,见了少年女子也有呼为“小娘子”者;年长者也会叫少年人为“郎”或“郎君”,像李白的一句诗中就描写有:一个老人问李白“郎今欲渡缘何事”?然后告诫他“如此风波不可行”。

在唐代,称呼相熟悉的男子多以其姓加上行第或最后再加以“郎”呼之,例如,白居易呼元缜为“元九”,唐德宗曾呼陆贽为“陆九”;而称呼女子则多以其姓加行第再加“娘”呼之,例如:“公孙大娘”、“李十二娘”等等叫法。而“萧郎”和“萧娘”作为普遍的代称,早是大家所熟知的了。

另外,既讲到了“郎”,另两个称呼也不可不提:当时,女子称呼丈夫的弟弟为“小郎”;而女婿又被称为“郎子”,就如《无双传》中,无双家人从小就戏呼王仙客为“王郎子”。

另外,看看唐代官场中的相互称呼和百姓见了皇帝或官员的称呼,就感到那时人们间的关系远较明、清时代更加平等:

在唐代,“大人”只是作为父亲的尊称,并不用于称呼地位高于自己的官员,而且下级官员见了上级官员或者百姓见了官员,也并不像后世那样奴颜婢膝。当时,对于官员的称呼普遍是呼其官职的,除非是相熟之人可称其“行第”。宰相见了一个刺使会自称为“某”,而称呼此刺使为“某刺使”或者是“某使君”,而这个刺使对宰相的自称亦是“某”,同样,这个刺使治下之民称呼这个刺使,也是“某刺使”或者是“某使君”,而刺使对百姓的自称亦同百姓对刺使的自称————“某”。同样,对于一个侍郎,无论是其长官或是其下级以至于百姓,俱呼其为“某侍郎”,而对于大理寺卿即使是在狱中待审的囚犯,也是称呼其为“某卿”。即使在公堂之上,百姓若是男子也是自称为“某”,而女子亦自称“儿”同常时一样。

例如,像郭子仪这样地位的人,对给他家修墙的工人讲话时,自称为“某”,而工人回话是也自称为“某”。

另外,百姓见了皇帝,也同百官一样自称为“臣”,这可见于明皇逃难时和一蓍老的对话,以及德宗出巡时与一农民之谈话。

此外,还有我不能十分确定的一点,就是唐代诸王的世子,如果没有另外封号的如何称呼,我疑心是也称为“某太子”的。在《全唐文》中,有“汲太子妃”的文章......

皇帝自称:“朕“。另外,有时候也用“我”或者“吾”

别人称呼皇帝:唐代时称呼皇帝多用“圣人”,至于像唐明皇这样的风流天子,则亲近者俱呼其为“三郎”

皇后自称:皇太后下制令时,自称“予”,在便殿见群臣时,则称“吾”,很多时候也用“我”

后妃自称:在正式场合用“妾某氏等”,“臣妾”也可)平时则用“我”或者“吾”

公主自称:对皇帝,她也是称“吾”或者“我”

皇帝对儿子的称呼:亲昵一点可叫小名,平时可叫他的名或者称呼其排行,如九郎之类

皇太子自称:平时还是多用“我”或者“吾”,另外对皇帝或者皇后或者时可用“儿臣”,对下人可用“小王”。

太子则常被左右之人称为“郎君”;诸王则被称呼为“王爷”

普通人:

戏文之中,夫妻之间,多有“相公”和“娘子”之类,事实上,这在唐宋两朝,是非常大的错误!

基本上,男子和女子打招呼,不管是否相识,一律可以称为“娘子”,年轻一点的可以称呼为“小娘子”。这里“娘子”并非老婆含义,各位可以大胆使用。

“相公”一词,严禁随便使用!在唐代,只有宰相才被称为“相公”。

年长者也会叫少年人为“郎”或“郎君”,称呼熟悉的男子多以其姓加上行第或最后再加以“郎”呼之;而称呼女子则多以其姓加行第再加“娘”呼之。

唐代家法,父对子自称哥哥,或用做自己和别人说话时称呼自己父亲为哥哥。但不普遍。

哥 这种称呼方式只在古代的某一时期、某些人物曾经如此叫过,并不普遍。 一般用做自己和别人说话时称呼自己父亲。《旧唐书·王琚传》:“玄宗曰:‘四哥仁孝’。”这里的四哥指的是唐玄宗的父亲唐睿宗 。也有父亲和儿子交谈时自己称呼自己的。清代梁章钜《称谓录》云:“淳化帖有唐太宗与高宗书,称哥哥敕。父对子自称哥哥,盖唐代家法如是。”

称父亲为哥哥,但又不是单纯的叫哥哥。一般是看父亲在家中排行多少,然后用排行来称呼为几哥。比如父亲在家中上一辈里排行第四,那孩子就可称呼父亲为“四哥”。

唐人称父、兄皆为哥,长辈对晚辈、兄对弟、平辈朋友则直称名或呼为郎,唐人多是大家族,极重行第,虽是亲生父亲,有时也会以行第称呼,举例而言,本文中的太子贤在高宗诸子中排行第六,所以可称他六郎,他的儿子除了可以称他“阿哥”之外,也可称“六哥”,不过,在武后执政后,高宗的庶子们就都被排除在外,高宗的家庭就都以武后与她的五个儿为主,所以武后的子们通常就是自成行第,如幼子睿宗李旦,他的儿就直接称他“四哥”,而非正式的行第“八”。

1、家严(家君、家尊):旧时在别人面前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易·家人》:“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
2、家慈:旧时对别人称自己母亲的谦辞,由严父慈母而来。
清 胡寿颐 《小螺庵病榻忆语跋》:“女史亡矣! 张姥 犹时为予述往时携女史钗钿求家慈修饰,家慈恒乐为之劳。”
3、膝下:古代儿女与父母通信时用的敬辞,书面语。
《孝经·圣治》:“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

4、伯仲叔季:古时兄弟间老大为伯,老二为仲,老三为叔,最末为季。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王不立爱,公卿无私,古之制也。 穆后 及 大子寿 早夭即世, 单 刘 赞私立少,以间先王。亦唯伯仲叔季图之!”
5、千金:尊称别人的女儿为千金,有金贵之意。
《红楼梦》第五十七回:“怨不得他,真真是侯门千金,而且又小,那里知道这个?”
6、拙荆(山荆、荆室):一般人家丈夫对妻子的称谓,荆钗布裙为贫寒人家妇女而穿,故以此代称。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狐嫁女》:“遂有妇人出拜,年可四十馀。翁曰:‘此拙荆。’公揖之。”

对于父亲母亲的敬称有令、尊、贤,陌生男女一般称职位或者郎。

具体称谓:

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驾,本指皇帝的车驾。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

古代帝王认为他们的政权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称皇帝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

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

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

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

5、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阃(对方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思)。

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

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

7、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

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

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两代,也用年号代称皇帝,如称朱元璋为洪武皇帝,称朱由检为崇祯皇帝,称玄烨为康熙皇帝,称弘历为乾隆皇帝。

8、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9、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

10、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扩展资料:

1、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2至3岁称孩提

3、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4、10岁以下称黄口

5、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6、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7、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8、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9、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0、16岁称碧玉年华

11、20岁称桃李年华

12、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摽梅之年

13、男子20岁称弱冠

14、30岁称而立之年

15、40岁称不惑之年

16、50岁称知命之年

17、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18、70岁称古稀之年

19、80岁称杖朝之年

20、80至90岁称耄耋之年

21、100岁称期颐

按敬辞的词性分三种情况:

1、是直接用表敬称的代词,一般是单音节词,常用的有“汝、尔、子、而、公、君”等,这些均可译作”您.

2、是用名词来代替代词称呼对方,这种词都是双音节词,这种称呼又有三中形式:一般的尊称用“先生、吾子”等。

也可用对方所在的处所或手下的人来代表对方,常用的有“足下、陛下、阁下、执事、左右”等;还有用官职身份尊称对方的,如“大王、大夫、将军、公子”等。这些名词也都可译为“您”,陛下是专称君主皇帝,可不译,官职身份的也可不译.

3、是用形容词来称呼与对方有关的人物行为,这种词一般是双音节词,前一个为形容词,后一个为与人物有关的名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尊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郎



古代将凡血缘相近的同姓本族和异性外族都称作亲属。具体称谓如下:
祖 (王父、祖父)父之父。祖母、王母、父之母。(曾祖父、母)祖之父、母。(高祖父、母)曾祖之父、母。(上五世即从本位起,上及父、祖、曾祖、高祖)。

曾孙 孙之子。

玄孙 曾孙之子。

来孙 玄孙之子。(下五世指从本位起,下主立孙)

世父(伯父)父之兄。

叔父 父之弟。

世母(伯母) 世父之妻。

叔母(婶) 叔父之妻。

姑(姑母) 父之姊妹。

姑父 姑之夫。

从祖祖父(伯祖父、叔祖父) 父之伯叔。

从祖祖母(伯祖母、叔祖母) 父之伯母、叔母。

从祖父(堂伯、堂叔) 父之从兄弟。

从祖母(堂伯母、堂叔母) 从祖父之妻。

族曾祖父(族曾王父)祖父的伯叔。

族曾王母祖父的伯叔之妻子。

族祖父(族祖王父)族曾祖父之子。

族父族祖父之子。

族兄弟族父之子。

嫂兄之妻。

弟妇弟之妇。

从子(侄) 兄弟之子。

从女(侄女) 兄弟之女。

从孙 兄弟之孙。

甥(外甥) 姊妹之子。

私姊妹之夫。

女婿(子婿、婿)女之夫。

中表(姑表)父之姊妹之子女。

外祖父(外王父)母之父。

外祖母(外王母)母之母。

外曾王父外祖父之父。

外曾王母外祖父之母。

舅(舅父)母之兄弟。

舅母(妗子)舅之妻。

从母(姨母、姨)母之姊妹。

姨父姨母之夫。

中表(姨表)姨之子女。

从母兄弟、从母姊妹(姑表兄弟姊妹、姨表兄弟姊妹)母之兄弟姊妹的子女。

外舅(岳父、岳丈、丈人、泰山、岳翁) 妻之父。

外姑(岳母、丈母、泰水)妻之母。

姨(姨子)妻之姊妹。

妻侄妻之兄弟之子。

舅(嫜、公)夫之父。

姑(婆)夫之母。

姑嫜、舅姑 即夫之父母(俗称公婆)。

伯叔(大伯、大叔子) 夫之兄弟。

小姑子夫之妹。

娣妇夫之弟妇。

姒姆夫之嫂。

娣姒、妯娌古之弟妇与嫂的简称。

娅、连襟(襟兄、襟弟)、两乔两婿互称。

特殊称谓】主要有以下四种:

(1)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2)职业的称谓。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师说》中的“师襄”和《群英会蒋干中计》中提到的“师旷”,“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柳敬亭传》中的“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优”,亦称优伶、伶人,古代用以称以乐舞戏谑为职业的艺人,后亦称戏曲演员。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4)年龄的称谓。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下面地址都很多~就不一一放过来了

唐朝时,对官员的称呼普遍的是“使君”,无论官职大小,对丞相/宰相的称呼是“相国”,当时尚无“大人“这种说法(当时大人是指父母,后来逐渐用于称呼官员)。民间对男子称呼为”郎“,前边加排行,如五郎,七郎等,对年轻女子普遍称呼为”小娘“

唐代下属对上级的的称呼各种各样不知道你问的是什么,似乎“大人”“先生”“阁下”等等数不胜数,和钱袋后代没有太大区别,我说说很特别的吧。

唐代一般奴仆称男主人为“郎”,“郎”是一种很特殊的尊称,清代有学者说过“唐人称人郎,犹如今人称人爷耳”就是说唐代称谓中加郎犹如清代称谓中加爷一样,比如唐明皇经常被人称作“三郎”实际上换做今人理解的话说成是“三爷”更贴近本意,关于“郎”的称谓是贴身奴婢普遍使用的,另外亲近的亲属有时也会称其为“郎”,所属语感和含义与清代称”爷“也是一样。

唐朝对官员的称呼是“使君”,对丞相的称呼是“相国. "

在唐代,“大人”只是作为父亲的尊称,并不用于称呼地位高于自己的官员,而且下级官员见了上级官员或者百姓见了官员,也并不像后世那样奴颜婢膝。

附:中国的称呼从唐代到明、清两代,曾有过巨大的变化,而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古代称呼多是明、清两代之称呼。至于唐时所用之称呼,无论电视中亦或小说中,都少有提及。现将唐代称呼略述如下:

唐代时称呼皇帝多用“圣人”,至于和其亲近之人或其近侍则称其为“大家”,有趣的是在唐代,女子称呼其婆婆亦呼为“大家”。至于像唐明皇这样的风流天子,则亲近者俱呼其为“三郎”,而呼太真妃为“娘子”;皇太后自称为“朕”,这个可见《旧唐书·武则天传》中则天登基之前的谈话记录;至于皇太子,则常被左右之人称为“郎君”;而太子、诸王有时自称为“寡人”,这个一可见于顺宗为太子时同王叔文的对话,一可见于《旧唐书·永王璘传》中永王说:“寡人上皇天属,皇帝友于”;国公会自称为“孤”,此可见《大唐创业起居注》中,时为唐国公的李渊的讲话。

而对于太真妃和太子的“娘子”、“郎君”之呼非凭空无据,在唐代,没有“老爷”之称,奴仆称呼男主人为“阿郎”;而称呼少主人为“郎君”;称呼主母和小姐俱为“娘子”。但是,“娘子”、“郎君”并非只用于奴仆称呼主人,旁人见了女子亦呼其为“娘子”,见了少年女子也有呼为“小娘子”者;年长者也会叫少年人为“郎”或“郎君”,像李白的一句诗中就描写有:一个老人问李白“郎今欲渡缘何事”?然后告诫他“如此风波不可行”。

在唐代,称呼相熟悉的男子多以其姓加上行第或最后再加以“郎”呼之,例如,白居易呼元缜为“元九”,唐德宗曾呼陆贽为“陆九”;而称呼女子则多以其姓加行第再加“娘”呼之,例如:“公孙大娘”、“李十二娘”等等叫法。而“萧郎”和“萧娘”作为普遍的代称,早是大家所熟知的了。

另外,既讲到了“郎”,另两个称呼也不可不提:当时,女子称呼丈夫的弟弟为“小郎”;而女婿又被称为“郎子”,就如《无双传》中,无双家人从小就戏呼王仙客为“王郎子”。

另外,看看唐代官场中的相互称呼和百姓见了皇帝或官员的称呼,就感到那时人们间的关系远较明、清时代更加平等:

在唐代,“大人”只是作为父亲的尊称,并不用于称呼地位高于自己的官员,而且下级官员见了上级官员或者百姓见了官员,也并不像后世那样奴颜婢膝。当时,对于官员的称呼普遍是呼其官职的,除非是相熟之人可称其“行第”。宰相见了一个刺使会自称为“某”,而称呼此刺使为“某刺使”或者是“某使君”,而这个刺使对宰相的自称亦是“某”,同样,这个刺使治下之民称呼这个刺使,也是“某刺使”或者是“某使君”,而刺使对百姓的自称亦同百姓对刺使的自称————“某”。同样,对于一个侍郎,无论是其长官或是其下级以至于百姓,俱呼其为“某侍郎”,而对于大理寺卿即使是在狱中待审的囚犯,也是称呼其为“某卿”。即使在公堂之上,百姓若是男子也是自称为“某”,而女子亦自称“儿”同常时一样。

例如,像郭子仪这样地位的人,对给他家修墙的工人讲话时,自称为“某”,而工人回话是也自称为“某”。

另外,百姓见了皇帝,也同百官一样自称为“臣”,这可见于明皇逃难时和一蓍老的对话,以及德宗出巡时与一农民之谈话。

此外,还有我不能十分确定的一点,就是唐代诸王的世子,如果没有另外封号的如何称呼,我疑心是也称为“某太子”的。在《全唐文》中,有“汲太子妃”的文章......

皇帝自称:“朕“。另外,有时候也用“我”或者“吾”

别人称呼皇帝:唐代时称呼皇帝多用“圣人”,至于像唐明皇这样的风流天子,则亲近者俱呼其为“三郎”

皇后自称:皇太后下制令时,自称“予”,在便殿见群臣时,则称“吾”,很多时候也用“我”

后妃自称:在正式场合用“妾某氏等”,“臣妾”也可)平时则用“我”或者“吾”

公主自称:对皇帝,她也是称“吾”或者“我”

皇帝对儿子的称呼:亲昵一点可叫小名,平时可叫他的名或者称呼其排行,如九郎之类

皇太子自称:平时还是多用“我”或者“吾”,另外对皇帝或者皇后或者时可用“儿臣”,对下人可用“小王”。

太子则常被左右之人称为“郎君”;诸王则被称呼为“王爷”

普通人:

戏文之中,夫妻之间,多有“相公”和“娘子”之类,事实上,这在唐宋两朝,是非常大的错误!

基本上,男子和女子打招呼,不管是否相识,一律可以称为“娘子”,年轻一点的可以称呼为“小娘子”。这里“娘子”并非老婆含义,各位可以大胆使用。

“相公”一词,严禁随便使用!在唐代,只有宰相才被称为“相公”。

年长者也会叫少年人为“郎”或“郎君”,称呼熟悉的男子多以其姓加上行第或最后再加以“郎”呼之;而称呼女子则多以其姓加行第再加“娘”呼之。

唐代家法,父对子自称哥哥,或用做自己和别人说话时称呼自己父亲为哥哥。但不普遍。

哥 这种称呼方式只在古代的某一时期、某些人物曾经如此叫过,并不普遍。 一般用做自己和别人说话时称呼自己父亲。《旧唐书·王琚传》:“玄宗曰:‘四哥仁孝’。”这里的四哥指的是唐玄宗的父亲唐睿宗 。也有父亲和儿子交谈时自己称呼自己的。清代梁章钜《称谓录》云:“淳化帖有唐太宗与高宗书,称哥哥敕。父对子自称哥哥,盖唐代家法如是。”

称父亲为哥哥,但又不是单纯的叫哥哥。一般是看父亲在家中排行多少,然后用排行来称呼为几哥。比如父亲在家中上一辈里排行第四,那孩子就可称呼父亲为“四哥”。

唐人称父、兄皆为哥,长辈对晚辈、兄对弟、平辈朋友则直称名或呼为郎,唐人多是大家族,极重行第,虽是亲生父亲,有时也会以行第称呼,举例而言,本文中的太子贤在高宗诸子中排行第六,所以可称他六郎,他的儿子除了可以称他“阿哥”之外,也可称“六哥”,不过,在武后执政后,高宗的庶子们就都被排除在外,高宗的家庭就都以武后与她的五个儿为主,所以武后的子们通常就是自成行第,如幼子睿宗李旦,他的儿就直接称他“四哥”,而非正式的行第“八”。

1、家严(家君、家尊):旧时在别人面前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易·家人》:“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
2、家慈:旧时对别人称自己母亲的谦辞,由严父慈母而来。
清 胡寿颐 《小螺庵病榻忆语跋》:“女史亡矣! 张姥 犹时为予述往时携女史钗钿求家慈修饰,家慈恒乐为之劳。”
3、膝下:古代儿女与父母通信时用的敬辞,书面语。
《孝经·圣治》:“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

4、伯仲叔季:古时兄弟间老大为伯,老二为仲,老三为叔,最末为季。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王不立爱,公卿无私,古之制也。 穆后 及 大子寿 早夭即世, 单 刘 赞私立少,以间先王。亦唯伯仲叔季图之!”
5、千金:尊称别人的女儿为千金,有金贵之意。
《红楼梦》第五十七回:“怨不得他,真真是侯门千金,而且又小,那里知道这个?”
6、拙荆(山荆、荆室):一般人家丈夫对妻子的称谓,荆钗布裙为贫寒人家妇女而穿,故以此代称。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狐嫁女》:“遂有妇人出拜,年可四十馀。翁曰:‘此拙荆。’公揖之。”

  • 13756837200唐朝时期人与人之间是如何互相称呼的?可千万不要被古装剧所误导了_百...
  • 宁炊答:既然相公是宰相的专属称谓,那其他官员该称呼什么呢?各类影视剧中常出现用大人来称呼官员,但是在唐朝这样是绝对不对的,因为唐朝的大人相当于现代的父亲母亲,这一点与现代有点类似,小时候被老师教训过的孩子一定记得这句:...

  • 13756837200唐代人称父亲叫什么关于唐代人对父亲的称呼
  • 宁炊答:1、哥哥、大人、耶耶、阿耶。2、“哥哥”在唐代既指“父亲”,也指“兄长”。3、哥原本不是中原的叫法,在唐朝属于外来语,一般称父亲为“耶耶”,私下里某些场合可以称“哥哥”,但在较为正式或者特殊的公开场合,还是...

  • 13756837200唐朝仆人对外如何称呼自己的主人,还有自称?
  • 宁炊答:唐朝下人对主人一般喊主子,对下人的话唤作仆僮,在唐代,平民中“大人”只是作为父亲的尊称,并不用于称呼地位高于自己的官员,而且下级官员见了上级官员或者百姓见了官员,也并不像后世那样奴颜婢膝。称呼帝王时,一般有“...

  • 13756837200唐朝里面的称呼
  • 宁炊答:称呼官职、封号。皇太后就称“太后”或“母后”,舅舅以官职称,姑姑就称“**公主”,阿姨一般也有封号,比如“**夫人”之类。当然,如果亲情和睦,皇帝要笼络人心,在非公开场合,也会偶尔称呼一下正常的称呼:舅舅、姨娘...

  • 13756837200唐代人与人之间的称呼是什么?相公不一定是指夫君!
  • 宁炊答:唐朝的人叫什么名字?相公不一定是指夫君!感兴趣的朋友请过来看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经常发现很难定义如何称呼陌生人或陌生人。如果我用“老师”或“小姐”,我有时会太过分,但直呼某人的名字是不礼貌的。中国唐代...

  • 13756837200关于唐宋时对年轻女子的称呼
  • 宁炊答:皇帝对太后、皇后和妃嫔的称呼:皇帝称呼太后(母后)为“娘娘”,皇帝称呼皇后为“圣人”(这个要和唐朝的“圣人”区分),皇帝称呼妃子为“娘子”公主自称:对皇帝,她也是称“吾”或者“我”皇帝对儿子的称呼:亲昵一点可...

  • 13756837200求唐朝称呼问题?
  • 宁炊答:在唐代,“大人”只是作为父亲的尊称,并不用于称呼地位高于自己的官员,而且下级官员见了上级官员或者百姓见了官员,也并不像后世那样奴颜婢膝。当时,对于官员的称呼普遍是呼其官职的,除非是相熟之人可称其“行第”。宰相...

  • 13756837200唐代诗人雅号有哪些啊?
  • 宁炊答:唐代诗人雅号有:1、诗仙——李白 李白(701年5月19日-762年11月30日),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酒仙”、“谪仙人”等称呼,活跃于盛唐,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合称“李杜”...

  • 13756837200唐朝爷爷怎么称呼
  • 宁炊答:不过遇到地位比较高,受人尊敬的人,一般人还是会用敬称“阁下”,不会傻傻的上去就喊人家官职。唐朝有关皇帝的称呼:1、皇帝:面对周围的人肯定就得自称“朕”,有时见到亲近的大臣,也可以用“我”或者“吾”。而皇帝对...

    有友圈,时尚产品用品的交流,为健康绿色生活提供参考

    Copyright© 有友圈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