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明朝大移民的一些事,我是山东的是不是从那里移过来的

来自:贴吧网友   更新日期:2024-05-31
明朝大移民的移民过程

明朝大移民主要是从山西和江浙一带往中原地区移民。从各种历史资料上证实,明朝大移民最早开始于洪武三年直至永乐十五年,移民十八次。其中洪武年间十次;永乐年间八次。十八个省,五百个县。八百八十一姓。据《中国通史·明·》记载:朱元璋为解决宽乡劳力不足,狭乡缺少土地的矛盾,从1307年开始移民垦田。他下令迁苏、松、嘉、湖、杭无田农民四千余户去临濠(安徽怀远、定远、凤阳、嘉山境内),徙江南民四十万于凤阳,迁山西泽(山西晋城)、潞(山西长治)二州无田农民于河北、山东、河南一带。凡移民垦田,都有朝廷拨发路费,耕牛和籽种,免税三年。 永乐元年(1403年)八月,定罪北京为民种田例。先是刑部尚书郑赐督察院佐都御使陈瑛等上言······北平、永平、遵化景地肥沃,人民稀少,凡徙危罪除······其余有犯罪免,免杖编成里甲,并妻子发北京、永平等府县为民种田。······礼部议奏: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四部政司就本政司编成里甲······上悉从之。 永乐二年(1404年)9月,徙山西太原、平阳、泽、潞、辽、沁、汾一万户实北平。 永乐三年(1405年)9月,徙山西太原、平阳、泽、潞、辽、沁、汾民实北平。 永乐四年(1405年)元月,湖广、山西、山东等处郡县史李懋等240人言愿为民北平,命户部给道里费遣之。 永乐五年(1405年)5月,命户部从山西之平阳、泽、澜、山东之登莱好府州五千户隶上林苑监,牧养栽种,户给道费一百锭,口粮六斗。 永乐十四年(1405年)11月,徙山东、山西、湖广流民2300余户于保定州,免赋役三年。 永乐十五年(1417年)5月,山西平阳、大同、蔚州、广灵等府州申外山等皆阙上言:本处地孬且狭,岁次不登,衣食不给,分丁于北平、广平、清河、真定、冀州、南宫等宽闲之处,占籍为民,拨田耕种,依例输税,仍免田租一年。 明朝大移民经历洪武、建文、永乐三代皇帝。历时50年时间。覆盖中原、华东数省,波及大半个中国。明朝大移民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在世界历史上也是非常罕见的。

明朝大移民的方法和步骤大体有遣返、军屯、商屯、民屯等几种。更多的还是采用招诱、征派的强迫的办法。再说中原地方好,几年不纳粮,谁也不愿迁去,只好制定徙民条例,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迁徙。并规定凡移民者都必须到洪洞县的广济寺办理迁移手续,领取“凭照川资,”然后从这里出发,按官方指派的方向,在官兵的监护下,分别迁往中原各地。甚至如民间传说的那样采用诱骗形式。官方预先张贴告示:除广济寺大槐树底下的人不迁,所有地方的人都迁,也有的传说限定某日凡愿迁者都到大槐树下报道,不愿迁者也必须到那里向官府央情。结果,当成千上万的民众齐聚在大槐树下的时候,官府出其不意,调集大批官兵,一举将大槐树下团团包围,所到之人不论男奴老幼,一个不留全部迁移。凡不从者便绳捆索绑,一串一串连接起来,在官兵的喝遣下不得不依从。那些留在家里的老弱病残,闻讯后赶来。自然是“爷娘妻子奔走相送、牵衣顿足、拦路哭喊的情景了。事实是不是这样,从政史资料记载迁山西平阳之民却有数处。洪洞县是平阳人口最多的县份,洪洞县是迁民重点应是无疑问的。而且洪洞县地处交通要道,北通幽燕、东接齐鲁、南达秦蜀、西临河陇,洪洞县北关的广济寺又是唐宋以来的驿站,明朝政府在这里设局派员,集中移民队伍,发放川资凭照,这都是意料之中的事。

据史料记载,洪武初年前后计有移民12批次,其中有10次直接迁往河南、山东、安徽三省。莱芜地处中原东部,地广人稀,自然成为安置移民的重要去处。笔者依据有关资料对莱芜境内的汶河主干道流域、境内通达泰安的官道两旁1991年所置的10个乡镇(凤城街道办事处、方下、寨里、羊里、杨庄、大王庄、口镇、张家洼、高庄、牛泉)初步调查得知,明初大移民前,这10个乡镇(办事处)中居民散居52个村庄。洪武初年大迁移基本结束时,骤增至218个,增加了14倍之多.可见移民之巨。有趣的是这些移民中,来自山西洪洞县的只有50庄户(以一姓一庄计),而来自河北枣强的却有90庄户。另外还有16庄户迁自安徽、江苏、四川及山东的莱阳、诸城等地,10户尚不明确来自何地。这就有力地说明了,这次大迁移是朱元璋的重大治国方略,是牵动全国的大举动,挟嫌报复说是站不住脚的。另外‘,枣强移民为什么多于洪洞的呢?资料显示,河北枣强隶属九州之一的冀州。而冀州所辖区域随着朝代变更,对山西东部(包括洪洞在内)也多次交替变属,大移民运动波及河北枣强是不足为奇的。又,洪洞是本次迁移的重点地区,移民广泛发散各地,分发到莱芜的户数自然就少了。永乐年间迁至莱芜的据史料统计,虽有迁入姓氏,但为数不多。看来,所传“燕王扫碑”说与我们莱芜移民牵扯并不大。后记
简单地说,元朝末年中原大地战争连年不断,自然灾害遍及各地,天灾人祸使中原大地土地荒芜,惟独山西晋南一带却鲜遭天灾战祸,而是风调雨顺,人丁兴旺,地少人多的矛盾相当突出。作为一个具有治国头脑的开国元君的朱元璋,已看到了这一点。据《明太祖实录》记载,即位不久他就提出了将山西百姓迁往“土地宜桑枣,民少而遗地利”的山东,河南的主张。地处交通要道的洪洞,又因“洪地骰富,每有迁徙,其民必与”,洪洞成为迁移出发的大本营,自然就顺理成章了,朱元璋驾崩之后,群王作乱,战事频仍,造成了战区人口急遽下降的局面。燕王朱棣即位后效其父作为,这就是永乐大迁移的主要原因。
明王朝多次大规模的移民,虽然给迂民造成了背乡离土、痛心疾首的苦难,但是在合理安排国土地利,促进全国政治经济的顺利发展,还是起到了重大的作用的。另外,大规模的迁民交融,交流了文化技术,提高了国民的素养。由于移民置屋垦地,白手承建家园,客观上激发了他们的艰苦奋斗精神的发扬广大。这些,无疑对中华民族发展前进,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如今,天南海北、国内国外的槐乡儿女,.一提及“500年前咱还是一家呢”就倍感亲切。这也成了连接海内外槐乡中华儿女的一条扯不断的纽带。

明朝大移民主要是从山西和江浙一带往中原地区移民。从各种历史资料上证实,明朝大移民最早开始于洪武三年直至永乐十五年,移民十八次。其中洪武年间十次;永乐年间八次。十八个省,五百个县。八百八十一姓。据《中国通史·明·》记载:朱元璋为解决宽乡劳力不足,狭乡缺少土地的矛盾,从1307年开始移民垦田。他下令迁苏、松、嘉、湖、杭无田农民四千余户去临濠(安徽怀远、定远、凤阳、嘉山境内),徙江南民四十万于凤阳,迁山西泽(山西晋城)、潞(山西长治)二州无田农民于河北、山东、河南一带。凡移民垦田,都有朝廷拨发路费,耕牛和籽种,免税三年。 永乐元年(1403年)八月,定罪北京为民种田例。先是刑部尚书郑赐督察院佐都御使陈瑛等上言······北平、永平、遵化景地肥沃,人民稀少,凡徙危罪除······其余有犯罪免,免杖编成里甲,并妻子发北京、永平等府县为民种田。······礼部议奏: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四部政司就本政司编成里甲······上悉从之。 永乐二年(1404年)9月,徙山西太原、平阳、泽、潞、辽、沁、汾一万户实北平。 永乐三年(1405年)9月,徙山西太原、平阳、泽、潞、辽、沁、汾民实北平。 永乐四年(1405年)元月,湖广、山西、山东等处郡县史李懋等240人言愿为民北平,命户部给道里费遣之。 永乐五年(1405年)5月,命户部从山西之平阳、泽、澜、山东之登莱好府州五千户隶上林苑监,牧养栽种,户给道费一百锭,口粮六斗。 永乐十四年(1405年)11月,徙山东、山西、湖广流民2300余户于保定州,免赋役三年。 永乐十五年(1417年)5月,山西平阳、大同、蔚州、广灵等府州申外山等皆阙上言:本处地孬且狭,岁次不登,衣食不给,分丁于北平、广平、清河、真定、冀州、南宫等宽闲之处,占籍为民,拨田耕种,依例输税,仍免田租一年。 明朝大移民经历洪武、建文、永乐三代皇帝。历时50年时间。覆盖中原、华东数省,波及大半个中国。明朝大移民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在世界历史上也是非常罕见的。

明朝大移民的方法和步骤大体有遣返、军屯、商屯、民屯等几种。更多的还是采用招诱、征派的强迫的办法。再说中原地方好,几年不纳粮,谁也不愿迁去,只好制定徙民条例,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迁徙。并规定凡移民者都必须到洪洞县的广济寺办理迁移手续,领取“凭照川资,”然后从这里出发,按官方指派的方向,在官兵的监护下,分别迁往中原各地。甚至如民间传说的那样采用诱骗形式。官方预先张贴告示:除广济寺大槐树底下的人不迁,所有地方的人都迁,也有的传说限定某日凡愿迁者都到大槐树下报道,不愿迁者也必须到那里向官府央情。结果,当成千上万的民众齐聚在大槐树下的时候,官府出其不意,调集大批官兵,一举将大槐树下团团包围,所到之人不论男奴老幼,一个不留全部迁移。凡不从者便绳捆索绑,一串一串连接起来,在官兵的喝遣下不得不依从。那些留在家里的老弱病残,闻讯后赶来。自然是“爷娘妻子奔走相送、牵衣顿足、拦路哭喊的情景了。事实是不是这样,从政史资料记载迁山西平阳之民却有数处。洪洞县是平阳人口最多的县份,洪洞县是迁民重点应是无疑问的。而且洪洞县地处交通要道,北通幽燕、东接齐鲁、南达秦蜀、西临河陇,洪洞县北关的广济寺又是唐宋以来的驿站,明朝政府在这里设局派员,集中移民队伍,发放川资凭照,这都是意料之中的事。

  • 13537135157请大侠解释一下明代的那次人口大迁移是怎么回事?
  • 却秀答:民国二年,宦游山东的贾村人景大启告老还乡后,集资修建了碑亭、茶室等。碑亭建在原来的古大槐树处,亭虽不大,但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精巧玲珑。亭中竖立青石碑一座,刻有“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体大字。碑亭背面,刻有碑文,简述移民事略。亭前靠西一侧,建有茶室三间,以备寻根游人歇憩品茗,...

  • 13537135157明朝有过大规模移民吗 为什么
  • 却秀答:他下令迁苏、松、嘉、湖、杭无田农民四千余户去临濠(安徽怀远、定远、凤阳、嘉山境内),徙江南民四十万于凤阳,迁山西泽(山西晋城)、潞(山西长治)二州无田农民于河北、山东、河南一带。凡移民垦田,都有朝廷拨发路费,耕牛和籽种,免税三年。 明朝大移民经历洪武、建文、永乐三代皇帝。历...

  • 13537135157明朝年间有从河南移民山东的吗?
  • 却秀答:其实说白了,就是由从山东移出去的也有从外地移进来,但是移民到山东的人数非常庞大,才会造成一段时间山东人口的锐增,知道现在山东人口也是全国前几名的。其实网上有人说朱元璋屠过山洞,不过据我所知史料记载这种情况并不属实,山东人口减少主要原因是因为那时候常年的战乱,山东是主战场,战争难免会有...

  • 13537135157为什么山东移民都来自洪洞县大槐树?
  • 却秀答:洪洞县大槐树的历史来历要从明朝大移民说起。民国《洪洞县志》载:“大槐树在城北广济寺左。按《文献通考》,明洪武、永乐间屡徙山西民于北平、山东、河南等处,树下为集会之所,传闻广济寺设局置员,发给凭照、川资。因历久远,槐树无存,亦发贡于兵燹。”这里说的是元末山西洪洞县城北广济寺旁...

  • 13537135157明朝洪武大移民?
  • 却秀答:确有其事,洪武年间朝廷陆续从山西、河北、安徽、江苏等地往山东移民十多次。木办法啊,元朝末年的时候山东是重灾区,等到朱元璋北伐的时候山东又是主战场,天灾人祸使得当地人口锐减,土地大量荒废。朱元璋建国以后想改变这里人口萧条的状况,所以就用到了移民政策。然而咱们汉人讲究的是落叶归根,当时的人们...

  • 13537135157山东有多少姓氏是从山西大槐树过来的?
  • 却秀答:很多山东的刘姓、李姓、王姓、张姓等都是从山西大槐树的移民而来。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下吧。官府组织移民大迁移,分散人口小编查阅资料了解到,从山西大槐树的移民可以说是一个长期的政治事件。根据山西《洪洞县志》和《大槐树志》记载,这场大移民发生在明朝初年到永乐年间,由官府组织,原因是当时的大...

  • 13537135157山东人是山西人迁徙过来的吗
  • 却秀答:五、明朝大槐树移民在陕、甘、宁地区的分布 陕西、甘肃的移民分布在关中地区,宝鸡地区及邻近山西地区多一些,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山东、河南间接迁移去的。根据对地方志、家谱、碑文及信函资料的不完全统计,向陕、甘、宁地区移民51个县(市)。其主要分布为:西安、铜川、宝鸡、岐山、武功、眉县、三原、户县、蒲城、韩...

  • 13537135157朱元璋时期山东省人口迁移情况
  • 却秀答: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857 采纳率:80% 帮助的人:175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朱元璋时期山东省人口迁移详细介绍:明朝大移民:明朝在洪洞大槐树处迁民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移民。元末战乱之后,历经20余年,朱元璋统一了天下,但是,此时的江山已...

  • 13537135157明代官府组织大规模的移民活动是
  • 却秀答:洪武大移民。明代官府在洪武年间和永乐年间,组织了大规模的移民活动,移民地区是山西、河南、河北和山东等地。这次的迁徙事件发生在洪武年间,被称为洪武大移民。这次的移民活动对于明朝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使得山西、河南、山东和河北四个地区的人口进行了流通,有利于人口的均匀分布,还促进了各地区...

  • 13537135157朱元璋为何要杀尽山东人,再从山西大槐树移民,真相是什么?
  • 却秀答:山东经过这数次战争与屠杀,人口大为稀少,有些在战争年代流移江南,有的甚至漂流海外。这四次屠杀因战场面积比较大,河南也受到牵连,山东人口锐减,荒无人烟,所以就有了后来朱元璋下令山西移民的事情。大槐树 传说,山东人看看自己的小脚趾指甲盖,是一片的就是土生土长的山东人,是两片的就是山西...

    有友圈,时尚产品用品的交流,为健康绿色生活提供参考

    Copyright© 有友圈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