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齐和南梁皇帝同为萧氏,梁武帝夺取政权经历了哪些宫廷斗争?

来自:贴吧网友   更新日期:2024-06-01
南梁与南齐的统治者都是姓梁,两者有什么联系呢?

南梁与南齐的统治者之所以都是姓梁是因为他们都出身于兰陵萧氏。进入南北朝时期之后兰陵萧氏因为在刘宋执政期间屡建战功而逐渐崛起,成为当时极具影响力的一个家族。这个家族中有一个名叫萧道成的子弟,他在长大之后便随在军中担任将军一职的父亲四处征战。在长达二十多年的戎马生涯中萧道成战功显赫,他在朝中的地位也因此不断提升。待宋明帝去世之后刘宋皇室因争权而致使朝局日渐混乱,而萧道成则趁机开始把控朝局。
后来有一次萧道成被后废帝射杀,萧道成也因此生出了将此昏君除掉的念头。不久之后后废帝果真被侍从斩杀,之后萧道成便将安成王拥立为帝。变身为宋顺帝的安成王则在登基之后将萧道成任命为相国,同时还允他身兼数职。这之后又过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萧道成接受宋顺帝禅位,正式登基为帝。因他登基而出现的新政权就是南齐。
南齐建立至灭亡,期间就只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时间,取代它的就是由萧衍建立的南梁政权。萧衍与萧道成一样都是兰陵萧氏人,他在南齐后建立后不久便凭借家族关系进入朝堂。待齐武帝因为重病病故之后,当时朝中一位名叫萧鸾的重臣因对新帝游手好闲的作风甚是不喜而决定将其废黜。在废黜新帝过程中萧衍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所以待萧鸾登基之后他也跟着受到了重用。
这之后萧衍两次领军攻伐北魏,期间立下诸多战功。待萧鸾驾崩之后继任皇位的萧宝卷因为过于残暴而致使南齐政权的统治日渐不稳,萧衍的兄长也遭到了冤杀。为此萧衍决定将萧宝卷废黜,于是他发动了兵变。不过待成功废黜萧宝卷之后他并未称帝,而是拥立萧宝融为帝。不久之后他才在众朝臣的上书请求以及萧宝融的主动让位下登基,南齐自此变更为南梁。

同属一脉。都出自兰陵萧氏。
建立南梁的梁武帝萧衍的父亲萧顺之就是齐高帝的族弟,曾经做过侍中、卫尉等高官。萧衍后来之所以能建立功勋,并最终建立梁朝,他的家族背景起了很大作用。
改国号可能是为了区别前朝,证明自成一系,而不是篡位,同时方便祭天。

萧衍,梁武帝。他是一个多才多艺,学识广博的学者。他的政治、军事才能,在南朝诸多皇帝中可以说是堪称翘楚。他在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上的成就,则更为突出。史书称他:“六艺备闲,棋登逸品,阴阳纬候,卜筮占决,并悉称善。”

  梁武帝(464─549),名萧衍,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萧衍博学能文,长于音乐诗赋,并擅书法。齐时,为“竟陵八友”之一。曾任雍州刺史,镇守襄阳。后乘齐内乱,起兵夺取帝位,建立梁朝,是为梁武帝。在位(502-549)期间,改定“百家谱”,重用士族,制九流常选,又立国学,招五馆生,不限门第立集雅馆、士林馆等。梁武帝深通佛学,常大兴寺庙,曾三次舍身同泰寺,并常在那里讲经。大同二年(公元547年)接受东魏大将侯景归降。次年,侯景叛乱,引兵渡江,攻破京都,萧衍被拘禁而卒。死后诸子争立,梁朝瓦解。

  中国历史上的帝王,有纵情声色犬马的,有一心励精图治的,有驰骋疆场喜好武功的,而“以佛化治国”以至到佛寺里舍身为奴的,却只有一个,这就是南朝梁武帝萧衍。萧衍早年以武功起家,信奉道家学说,后皈依了佛门,成为了虔诚的佛门弟子。他也曾下诏令全民奉佛,在梁一代佛教成为时尚。

汤用彤先生总结说:“南朝佛教至梁武帝而全盛。”以至于梁朝的半壁江山内,佛寺达2846座,僧尼有82万余人。更为难得的是身为天子的梁武帝身体力行。据载,梁武帝到了晚年,一天只吃一顿饭,肉食一丝不沾,只吃豆类的汤菜和糙米饭。50岁时,他又断绝房事,远离嫔妃。平时,他穿的是极朴素的便服,不唱、不听音乐。除非是祭祀宗庙,不举行任何大会、餐宴。梁武帝的所作所为,完全是一个守持佛教戒律的信徒。

萧衍佛学造诣很深,广交当时的著名有道高僧,这开了帝王的先例。他还主持并亲手编辑并注释佛经,多次亲自登堂讲授佛经,举行法会等等。佛教传入日本、朝鲜,也在这个时期。梁武帝还4次入寺舍身,在寺内只穿法服,除此以外的一切物件,一概摒除。最短的一次是4天,第4次最长,有51天,“四月庚午,群臣以钱一亿万奉赎皇帝菩萨”,这在史料上有记载。

  梁武帝多才多艺,擅长诗词歌赋,早年就以名士和才子著称,是个典型的文人皇帝。这种文人性格可能是他如此笃信佛教的一个主要原因,也导致了急功近利,贸然北伐,最终亡国身死。如同后人对南唐后主李煜的叹息之语:“作个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梁武帝的悲哀,大概也相似。梁武帝著有《坐右方》十卷,与著名医家陶弘景交往颇密,甚加依赖,故时人称陶为“山中宰相”。

  少年英才

  在血缘上来看,萧衍和齐关系很密切。他的父亲萧顺之就是齐高帝的族弟,曾经做过侍中、卫尉等高官。萧衍后来之所以能建立功勋,并最终建立梁朝,他的家族背景起了很大作用。萧衍小时候就很聪明,而且喜欢读书,是个博学多才的少年,尤其在文学方面很有天赋。当时他和另外7个好友被称为“八友”,其中包括历史上有名的沈约、谢?I、范云等。沈约后来写了《宋书》、《齐纪》等书,而谢?I则是这时期有名的诗人。不过,这8个人当中,萧衍的胆识却是其他7个人无法相比的。在隋朝隋炀帝正式创立科举制度之前,中国的官吏基本上是世袭加推荐两种形式,所以,家族的背景尤其重要。而且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更注重门第观念,不是名家大族的人,如果想做官是非常难的。萧衍因为有先天的家族背景,所以刚做官时就是在卫将军王俭手下,升官的机会比其他人要多。

  果然,王俭见萧衍很有才华,言谈举止也很出众,于是就提拔他做了户曹属官。因为他办事果断机敏,和同事以及上司关系融洽,不久又提升为随王的参军。后来因为父亲去世,他回去守丧3年,然后复官,升任太子庶子和给事黄门侍郎。在封建时期,官吏遇到父亲去世,必须回家奔丧守孝3年,否则要受到法律处罚。当时的法律制度和伦理道德是结合在一起的,叫做“礼律合一”,也就是道德,即“礼教”要求的也就是法律所要求的。其他的要求也有很多,例如自己所做的官职有和父亲名字同字或者同音的不能做官,要报告有关部门,进行调整。做官的当地的地名也不能触犯父亲的名讳。

  用错侯景

  侯景原来是被鲜卑族同化的羯族人,和高欢(其子高洋建立了北齐)关系很好,在怀朔六镇起义失败后,侯景投靠了其他部落,后来又投奔了高欢,高欢很欣赏他,委以重任。

  侯景为人首鼠两端,在高欢死后,他和高欢的儿子高澄不和,高澄想夺他的兵权。侯景就投降了西魏,但西魏对他有戒心,于是侯景又请求萧衍接受他归顺。萧衍很高兴,封王、封大将军,派军队接应。朝中有的大臣知道侯景为人,一句话成了谶语:“乱事就要来了。”后来,归顺的侯景以诛杀朝中弄权的朱异为借口,发动叛乱,最后,围困都城。本来侯景已经元气大伤,但守城的将领也没了斗志,开城把侯景放了进来。

侯景带着500甲士去见萧衍,发生了很有趣的一段对话:萧衍见侯景来,不慌不忙地问道:“你是哪里的人,竟敢作乱,你的妻子、儿女还在北方吗?”侯景这时害怕得汗流满面,竟不知道怎么回答。旁边的部下替他说:“臣景的妻子和儿女都被高氏杀了,现在只有一人归顺陛下。”萧衍问道:“你过江时有多少兵马?”侯景答道:“千人。”萧衍问:“攻城时多少?”“十万。”“现在呢?”“率土之内,莫非己有。”最后,萧衍安慰他说:“你有忠心于朝廷,应该管束好部下,不要骚扰百姓。”侯景答应了。见过萧衍后,侯景对身边的亲信王僧贵说:“我多年征战疆场,从没有胆怯过。这次见萧衍竟然有点害怕他,莫非真是天子威严不容侵犯吗?”其实,侯景一是作乱心虚,二是萧衍本来也是战场勇将,侯景肯定早就有敬畏之心。加上当时迷信思想严重,认为天子都是神灵下凡。还有萧衍信佛后,看清权势,也看轻权势,他的镇静无疑更让侯景心虚。

  但是,这个侯景毕竟是作乱打进都城的,他的军队掌握了都城的管理大权,他的卫兵进出皇宫很随便,还佩带武器。萧衍见了很奇怪,问左右侍从,侍从说是侯景、侯丞相的卫兵。萧衍生气地喝道:“什么丞相!不就是侯景吗。”侯景听说了,也很生气,于是派人监视萧衍,限制他的供应。结果萧衍很快病了,后来不能起床,最后连饿带病加生气,闭眼西去,终年85岁。他的谥号是武帝,庙号是高祖。

谋略出众

  公元493年,齐武帝病重时,当时的大臣王融,想在武帝去世后立自己喜欢的皇帝,以便控制掌握政权。后来事情败露,王融被入狱赐死。对于王融的如意算盘和悲惨结局,萧衍原来就已经推算出来了,他的好友范云由此对他异常敬佩。齐武帝去世后,新皇帝只知道吃喝玩乐,根本不理政务,对大臣的劝谏也不接受。掌权的大臣萧鸾很生气,打算把他废掉,另立皇帝。在和萧衍他们商议时,萧衍表示反对,他说:“废立皇帝是大事,不能轻率从事,现在废立难免会遭到众王爷的反对。”萧鸾则说:“现在的众王爷没什么才能,只有随王萧子隆文武兼备,而且占据荆州。如果把他召回来,就万事大吉了。但怎么才能让他回来呢?”萧衍说:“这个随王其实徒有虚名,并无什么真才干。他的属下也没有出色的人,只是依赖武陵太守卞白龙和另外一个,这两个也是无能之辈,贪图金钱富贵,到时候只要一封书信许诺高官厚禄,就可以把他们轻易地召回来。没有了左膀右臂,那个随王到时候也会跟着回来的。”萧鸾对萧衍的分析很赞同,于是照他们商议的执行。先是废立了皇帝,自己掌握朝政大权。3个月之后,这个萧鸾又干脆自己做了皇帝,这就是齐明帝。萧鸾做皇帝之后,没有忘记萧衍的谋划之功,把他提拔为中书侍郎,后来又升为黄门侍郎,萧衍的地位开始显赫起来。

  猜疑心重

  和封建社会很多的皇帝一样,萧衍也是猜疑心很重,害怕开国功臣们要夺他的皇位。在功臣当中,应该是范云和沈约的功劳最大,谋划、辅佐他登上了皇帝宝座。但萧衍并没有重用他们,建国开始时范云就病逝了,萧衍也没有重用沈约,而是让其他的人主持朝政。反过来,萧衍还经常斥责沈约,后来,沈约也病死了。

  萧衍对功臣吝啬,但是对于自己的皇室亲属却是另外照顾,照顾得有些徇私护短。但他的照顾没有给他带来好处,反而让他备受刺激,这是他以后当和尚的主要原因。一个是他的六弟萧宏,一个是他的次子萧综。萧宏在窝藏杀人凶手时,萧衍也不加惩罚反而加封官职,妄加纵容。萧宏也不知恩,更加肆无忌惮地胡作非为。最后,竟和自己的侄女,也就是萧衍的大女儿通奸,两个人还谋划着要篡夺萧衍的皇位,结果派人刺杀萧衍时,事情败露,刺客被抓,最后处死。萧衍的女儿知道自己罪孽深重,也没脸再见父亲,于是自尽。萧宏也因为极度恐惧,得病而死。其子萧正德被萧衍委以守皇城重任,正是其接送侯景过江并开城引入叛军的祸首,被侯景欺骗欲扶立登基,后被侯景所杀,导致梁朝湮灭的不肖子孙。

  萧综是萧衍的次子,但是他的母亲吴淑媛原来是东昏侯的妃子,跟了萧衍后,仅7个月就生下了萧综,可能是东昏侯的儿子。萧综并没有受歧视,萧衍封他为王,还做将军。但吴淑媛自己失宠之后,由于对萧衍的怨恨,就把7个月生萧综的事告诉了萧综。从此,萧综就觉得自己是东昏侯的儿子,和萧衍疏远了。后来,梁和北魏在边境发生冲突,萧衍让萧综领兵,督率各军作战。但萧综却投奔了北魏,北魏很高兴,授予高官厚禄。萧综还改名为萧缵(音钻),并表示为东昏侯服丧服(即斩衰,一种生麻布做成的简单衣服)3年。萧衍听说后,非常生气,不但撤销了给他的封号,还把吴淑媛废成庶人。后来,萧衍听说萧综有回来的意思,就让吴淑媛给他送去小时候的衣服,但萧综却不愿意回来。不久,吴淑媛病逝,萧衍又起了恻隐之心,又下诏恢复萧综的封号,给吴淑媛加了谥号为“敬”。这两次打击对于萧衍来说是很大的。建国开始的时候,萧衍重视儒家思想,还自己亲自写《春秋答问》等书,解答大臣们的疑问,直接倡导了好的学习风气。但老年后,特别是上边这两个事后,萧衍看破了红尘,从儒家转向了佛家,还几次入寺庙做了和尚,当住持,讲解经书。

  和尚皇帝

  在公元527年,萧衍亲自到了同泰寺,做了3天的住持和尚。还下令改年号为大通。信佛之后,他不近女色,不吃荤,不仅他这样做,还要求全国效仿:以后祭祀宗庙,不准再用猪牛羊,要用蔬菜代替。他吃素,要神灵也吃素。老人皇帝做事,总是和青年和壮年时不一样。这个命令下达之后,大臣议论纷纷,都反对。最后,萧衍允许用面捏成牛羊的形状祭祀。

  后来,萧衍又几次入寺做和尚,还精心研究佛教理论,这使得他没有精力再理朝政,重用的人也出现了奸臣,造成朝政昏暗。老年的萧衍也是刚愎自用,乱建佛寺,不听劝谏,导致后期的政绩下降。

  显著政绩

  萧衍做皇帝之后,初期的政绩是非常显著的。他吸取了齐灭亡的教训,自己很勤于政务,而且不分冬夏春秋,总是五更天起床,批改公文奏章,在冬天把手都冻裂了。他为了广泛地纳谏,听取众人意见,最大限度地用好人才,下令在门前设立两个盒子(当时叫函),一个是谤木函,一个是肺石函。如果功臣和有才之人,没有因功未能受到赏赐和提拔,或者没有良才使用,都可以往肺石函里投书信。如果是一般的百姓,想要给国家提什么批评或建议,可以往谤木函里投书。

  萧衍的节俭也是出了名的,史书上说他“一冠三年,一被二年”,他不讲究吃穿,衣服可以是洗过好几次的,吃饭也是蔬菜和豆类,而且每天只吃一顿饭。太忙的时候,就喝点粥充饥。在这方面,萧衍在中国古代所以皇帝中,也算是出类拔萃的了。萧衍很重视对官吏的选拔任用,他要求地方的长官一定要清廉,经常亲自召见他们,训导他们遵守为国为民之道,清正廉明。为了推行他的思想,萧衍还下诏书到全国,如果有小的县令政绩突出,可以升迁到大县里做县令。大县令有政绩,就提拔到郡做太守。政令执行起来后,梁的官治状况得到显著改善。

  文学贡献

  在学术上,梁武帝以经学、史学的研究为卓著。在经学方面,他曾撰有《周易讲疏》《春秋答问》《孔子正言》等200余卷,可惜大都没有流传下来。天监十一年(512年),又制成吉、凶、军、宾、嘉五礼,共1000余卷,8000零19条,颁布施行;在史学方面,他不满《汉书》等断代史的写法,认为那是割断了历史,因而主持编撰了600卷的《通史》,并“躬制赞序”。他对此书颇为自负,曾对臣下说:“我造《通史》,此书若成,众史可废。”可惜,此书到宋朝时即已失传,这实在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他又倾注大量精力研究佛学,著有《涅萃》《大品》《净名》《三慧》等数百卷佛学著作。对道教学说,他也颇有研究。在此基础上,他把儒家的“礼”、道家的“无”和佛教的“因果报应”揉合在一起,创立了“三教同源说”,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梁武帝的诗赋文才,也有过人之处。齐武帝永明年间(484—493年),诗坛创作风气大盛,很多文人学士都聚集在竟陵王萧子良的周围,各逞其能,施展他们的诗歌创作才华。在这些文人学士中,比较著名的有8位,如谢?I、沈约、任?、范云等人,时人称之为“竟陵八友”。萧衍也是“竟陵八友”中的一位,他的很多诗歌都是在这一时期写的。建梁称帝后,他素性不减,经常招聚文人学士,以赋诗为乐。他的文学创作,推动了梁代文学风气的兴盛。

 梁武帝现存诗歌有80多首,按其内容、题材可大致分为四类:言情诗、谈禅悟道诗、宴游赠答诗、咏物诗。梁武帝的言情诗集中在新乐府辞中,又称拟乐府诗,数量几乎占了其全部诗作的一半。乐府是古代专门掌管音乐的官署。据学者研究,至迟在周代便设有乐官,称为大司乐,以乐府为音乐官署的名称,则始于秦。到了汉代,汉惠帝时有乐府令一职。

汉武帝时,乐府的性质和规模与以前有很大不同。那时,乐府除制作乐章、训练乐工之外,还广泛采集民间歌谣配乐演唱。凡由乐府机构制作和采集的歌辞,以及文人以乐府题写作的诗,后世皆称为“乐府诗”或“乐府”。其中,民歌是乐府诗中最有生气的部分。魏晋时,乐府停止了采集民歌的工作,当时的乐府诗也出现了日趋雅化的倾向。

到了南朝,江南新异风格的民歌再次受到了上层社会的重视,通过乐府机构的采集、演唱,对文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由于江南民歌言情的题材、内容,及其纤弱绮丽的风格特点,适应了当时统治阶级对声色的爱好,因而被广泛模拟创作。萧衍任雍州刺史驻居襄阳时,就非常喜好当地的民歌,他的许多拟乐府诗,如《芳树》《有所思》《临高台》等,便是在此时创作出来的。

即使在称帝以后,萧衍对乐府诗的兴趣也仍然不减当年。在天监十一年(512年),他亲自动手改西曲(南朝乐府民歌分为吴歌和西曲两大部分。前者产生于建康周围,此地相袭称为吴地,故其民间歌曲称为吴歌;后者产生于江、汉流域的荆、郢、樊、邓几个主要地区,是南朝西部军事重镇和经济文化中心,故其民间歌曲称为西曲),制《江南上云乐》十四曲、《江南弄》七曲,可见其爱好沉迷的程度。

和乐府民歌一样,萧衍的乐府拟作也是情歌,主要以女性为咏唱对象。他的大多数诗作都是描摹女子对爱情的殷盼,为离别相思所苦的情态,感情缠绵,风格绮丽,语言平易,具有浓郁的江南民歌风味。如“一年漏将尽,万里人未归。君志固有在,妾驱乃无依。”(《子夜四时歌·冬歌》);“草树非一香,花叶百种色。寄语故情人,知我心相忆。”(《襄阳蹋铜蹄歌》)等。郑振铎先生认为,“萧衍新乐府辞最为娇艳可爱”。此话确有一定的道理。

  他很喜欢绘画,尤善画花鸟与走兽。大画家张僧繇善于写貌,颇受梁武帝赏识。当时,梁武帝诸子多出镇外州,梁武帝常常想念他们,便命张僧繇前往各州郡去画诸子之像,悬于居室之中,梁武帝见图如见其子,思念顿减。梁武帝信佛,在位时建造了很多佛院寺塔,也都命张僧繇作画。

  梁武帝对围棋特别喜爱,棋艺也很高超。在齐朝为官时,每逢闲暇,常彻夜不眠,与人弈棋。称帝之后,兴趣不减。大臣朱异、韦黯、到溉,名将陈庆之等都是他的棋友。每到兴致高时,便不复君臣之别。一次,梁武帝又约到溉玩了一个通宵。到溉不能熬夜,一局未终,竟低头睡着了。梁武帝见状大笑,就做诗嘲讽他:“状若丧家狗,又似悬风槌。”到溉被唤醒,颇为尴尬,及听到梁武帝的诗句,又放声大笑。君臣尽欢而散。

  梁武帝对围棋如醉如痴,也有因此误事的时候。他晚年佞佛,有一个名叫?}头师的和尚,颇为他敬重。一天,梁武帝下敕召?}头师入宫研讨佛法,当?}头师入宫的时候,梁武帝正在和人下棋,要杀死对方的棋子,便随口说道:“杀掉!”左右侍从将此话理解错了,以为梁武帝要杀掉?}头师,便不由分说,将?}头师推出斩首。下完棋,梁武帝下令召见?}头师,左右侍从回答说:“已奉旨将此人杀掉了。”梁武帝听罢,后悔不迭。

  由于梁武帝雅好诗文,大臣们纷纷效仿,甚至连赳赳武夫也能偶尔吟出几句好诗来。天监六年(507年),梁将曹景宗和韦睿在徐州大败魏军。班师回朝后,梁武帝在华光殿举行宴会,为他们庆功。在宴饮中,君臣连句赋诗。鉴于曹景宗不善诗文,怕他赋不出诗来难堪,负责安排诗韵的尚书左仆射沈约便没有分给他诗韵。曹景宗深感不平,坚决要求步韵赋诗。梁武帝对曹景宗这种不甘人后的性格早有了解,于是安慰他说:“将军是一位出众的人才,何必在乎作一首诗呢!”当时曹景宗已经有一些醉意,就趁酒兴再三固请。

梁武帝不愿再扫他的兴,便命沈约分给他诗韵。这时诗韵差不多已经分完,只剩下“竞”、“病”二字。在这种局限之下要按韵赋诗是很困难的。可是曹景宗只是稍微想了一会儿,便提笔赋出一首诗:去时女儿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诗写得自然流畅,而且非常切合眼前凯旋庆功的实际。此诗一出,语惊四座,文人们自叹弗如,连梁武帝也感叹不已,特命史官记入国史。

  萧衍的诗《赠逸民十一》:“如垄生木,木有异心。如林鸣鸟,鸟有殊音。如江游鱼,鱼有浮沉。岩岩山高,湛湛水深。事迹易见,理相难寻。”以树木异心、飞鸟殊音、游鱼浮沉、山高水深难以知晓的某些不可思议之处,来说明世间事物的本质、规律实在是难以寻求。在梁武帝的影响和提倡下,梁朝文化事业的发展达到了东晋以来最繁荣的阶段。



南梁与南齐的统治者之所以都是姓梁是因为他们都出身于兰陵萧氏。进入南北朝时期之后兰陵萧氏因为在刘宋执政期间屡建战功而逐渐崛起,成为当时极具影响力的一个家族。这个家族中有一个名叫萧道成的子弟,他在长大之后便随在军中担任将军一职的父亲四处征战。在长达二十多年的戎马生涯中萧道成战功显赫,他在朝中的地位也因此不断提升。待宋明帝去世之后刘宋皇室因争权而致使朝局日渐混乱,而萧道成则趁机开始把控朝局。
后来有一次萧道成被后废帝射杀,萧道成也因此生出了将此昏君除掉的念头。不久之后后废帝果真被侍从斩杀,之后萧道成便将安成王拥立为帝。变身为宋顺帝的安成王则在登基之后将萧道成任命为相国,同时还允他身兼数职。这之后又过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萧道成接受宋顺帝禅位,正式登基为帝。因他登基而出现的新政权就是南齐。
南齐建立至灭亡,期间就只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时间,取代它的就是由萧衍建立的南梁政权。萧衍与萧道成一样都是兰陵萧氏人,他在南齐后建立后不久便凭借家族关系进入朝堂。待齐武帝因为重病病故之后,当时朝中一位名叫萧鸾的重臣因对新帝游手好闲的作风甚是不喜而决定将其废黜。在废黜新帝过程中萧衍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所以待萧鸾登基之后他也跟着受到了重用。
这之后萧衍两次领军攻伐北魏,期间立下诸多战功。待萧鸾驾崩之后继任皇位的萧宝卷因为过于残暴而致使南齐政权的统治日渐不稳,萧衍的兄长也遭到了冤杀。为此萧衍决定将萧宝卷废黜,于是他发动了兵变。不过待成功废黜萧宝卷之后他并未称帝,而是拥立萧宝融为帝。不久之后他才在众朝臣的上书请求以及萧宝融的主动让位下登基,南齐自此变更为南梁。

同属一脉。都出自兰陵萧氏。
建立南梁的梁武帝萧衍的父亲萧顺之就是齐高帝的族弟,曾经做过侍中、卫尉等高官。萧衍后来之所以能建立功勋,并最终建立梁朝,他的家族背景起了很大作用。
改国号可能是为了区别前朝,证明自成一系,而不是篡位,同时方便祭天。

  • 15230439710南齐和南梁是同宗同族,为何萧衍反而要另立国号呢?
  • 巴政答:萧衍可以说历史上为数不多能够活超过80岁的皇帝,他的一生基本横跨了南梁的整个朝代。基本上把一个国家从头做到尾。萧衍在26岁的时候就做到了皇帝的位置,在位的时间有47年。而这个国家其他皇帝平均在为位年限也就只有四年,由此可见萧衍在南朝的历史上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存在。根据历史资料显示,萧衍在...

  • 15230439710萧氏皇帝是什么朝代
  • 巴政答:在历史记载中,南梁皇帝的姓氏就姓萧,和小说中大梁皇帝的姓氏相吻合。皇帝萧景琰原型是梁武帝萧衍,以一州实力统一南方开创南梁,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之一。萧衍是南齐宗室,永元三年(501)乘南齐君臣互相残杀之机,起兵于襄阳,攻占建康,杀东昏侯,立其弟萧宝融为帝,是为齐和帝。天监元年(50...

  • 15230439710南朝齐的皇帝和南朝梁的皇帝都姓萧,有亲属关系吗
  • 巴政答:当然是有亲属关系,但不是近亲了,南朝梁的开国皇帝萧衍,他的父亲萧顺之是南朝齐高帝的族弟,算起来也是比较远的亲了。

  • 15230439710萧梁萧齐有什么关系,如果都是一个祖先为什么要改国号,背上篡位的...
  • 巴政答:恩泽自己,二、不改国号能吸引上层人士和忠于前朝大臣的支持。而萧齐不一样,萧齐没有辉煌的历史不说,国运短,就算是这样,萧齐还是个盛产昏君、暴君的国家,萧齐最后一位皇帝是东昏候萧宝卷,最喜爱的就是残杀大臣。这样一来萧齐没有得到社会上层的支持大臣对齐也没什么好感。所以改国号反而是明智的...

  • 15230439710梁武帝萧衍为何会掏空国库?最终饿死在寺庙中
  • 巴政答:其子萧宝卷继位,但这也是一无道昏君,他喜欢滥杀无辜,弄得朝中人心惶惶,也使自己民心尽失。萧衍趁此机会发动政变,杀掉萧宝卷,让萧宝卷的弟弟萧宝融做了皇帝,但南齐权力都落在了萧衍手中,当天下局势稳定后,萧衍又逼迫萧宝融将皇位让给了自己。萧衍称帝后,改国号为梁,也就是后世所称的南梁。

  • 15230439710中国古代哪些朝代有萧姓皇帝?
  • 巴政答:公元502年齐和帝被迫禅位于梁王萧衍。萧衍称帝是为梁武帝,南齐灭亡,享国23年。南梁(502年-560年),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的南朝第三个朝代,由南齐宗室萧衍取代齐朝称帝,定都建康(今南京)。国号梁,以萧衍封地在古梁郡,故定国号为梁。因皇室姓萧,又称萧梁。梁朝后期国政败坏,爆发了侯景之...

  • 15230439710萧道成和萧衍的共同点是什么?
  • 巴政答:萧衍的父亲萧顺之和萧道成是同一个宗室族兄弟的关系。萧道成和萧衍有一定的亲戚关系,但是关系不是很牢固。萧衍的父亲和萧顺之在南齐朝廷为官,萧衍长大后也是南齐朝廷的一位官员。俩人的相同点在于,萧道成和萧衍都是开国皇帝,萧道成是南齐政权的开拓者,萧衍是南梁政权的创立者。 萧道成是刘宋末年的一位...

  • 15230439710南北朝历史
  • 巴政答:在次年萧衍篡位,建国南朝梁,史称梁武帝,南朝齐亡。2.3 南朝梁南梁武帝过于信奉佛教,曾三次出家为僧,也是颇为传奇的一个皇帝。梁武帝为兰陵萧氏的旁支,为人节俭,勤政爱民,使得梁朝前期开创盛事,国力胜过逐渐混乱的北魏。鉴于宋齐宗室的屠杀,梁武帝对其宗室十分宽容,即使犯罪也不追究。他学问渊博,提倡学术发展,使得...

  • 15230439710在位时间达四十八年的梁武帝为何到到佛寺里舍身为奴?
  • 巴政答:南兰陵中都里人(今江苏常州市武进区西北)。南梁政权的建立者,庙号高祖。萧衍是南齐宗室,亦是兰陵萧氏的世家子弟,出生在秣陵(今南京),父亲萧顺之是齐高帝的族弟,封临湘县侯,官至丹阳尹。母张尚柔。南齐中兴二年(502年),齐和帝被迫禅位于萧衍,南梁建立。萧衍在位时间达四十八年,在南朝的皇帝中列...

  • 15230439710以佛化治国,梁武帝萧衍都有哪些政绩呢?
  • 巴政答:南兰陵中都里人(今江苏常州市武进区西北)。南梁政权的建立者,庙号高祖。萧衍是南齐宗室,亦是兰陵萧氏的世家子弟,出生在秣陵(今南京),父亲萧顺之是齐高帝的族弟,封临湘县侯,官至丹阳尹。母张尚柔。南齐中兴二年(502年),齐和帝被迫禅位于萧衍,南梁建立。萧衍在位时间达四十八年,在南朝的皇帝中列...

    有友圈,时尚产品用品的交流,为健康绿色生活提供参考

    Copyright© 有友圈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