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只有221册了, 为 什 么 ?

来自:贴吧网友   更新日期:2024-05-31
《永乐大典》只有221册了, 为 什 么 ?

  《永乐大典》初名《文献大成》。明永乐元年(1403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命解缙、姚广孝、王景、邹辑等人纂修大型类书,永乐二年(1404年)十一月编成后,明成祖赐名《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编篡的一部大型类书,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收录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种之多,上至先秦,下达明初,这在当时真可以说是“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藉以保存流传。收录的内容包括:经、史、子、集、释庄、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医卜、文学等,无所不包。所辑录书籍,一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别编入,这就更加提高了保存资料的文献价值。全书体例“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检索非常方便。全书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目录六十卷,共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三亿七千万字。该书编成后,即珍藏在南京的文渊阁。永乐迁都后,又移至北京,深藏在故宫内的文楼(即文昭阁)里。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八月,誊写副本一部,从此《永乐大典》才具有正副两部,分别珍藏在文渊阁和皇史两处。全书举凡天文、地理、人伦、国统、道德、政治制度、名物、奇闻异见以及日、月、星、雨、风、云、霜、露和山海、江河等均随字收载。全书分门别类,辑录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八千余种古书资料,大凡经史子集与道释、医卜杂家之书均予收辑,并加以汇聚群分,甚为详备。它保存了明代以前大量的哲学、历史、地理、语言、文学、艺术、宗教、科学技术等方面丰富而可贵的资料。

  1360年(永乐元年):明成祖下令修书

  1404年(永乐二年):首次成书,当时叫《文献大成》

  1405年(永乐三年):重修

  1410年(永乐六年):正式成书

  嘉靖年间:收藏在南京文渊阁的《永乐大典》原稿毁於火灾

  1562年(嘉靖四十一年):明世宗令人抄写一本副本,耗时六年。

  明末清初:正本下落不明,疑毁於此时的战火

  雍正年间:副本收藏在翰林院

  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发现《永乐大典》有千余册不知所踪

  1875年(光绪元年):仅存五千余册

  1894年(光绪二十年):仅存八百余册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翰林院遭纵火,《永乐大典》所余无几,到1959年为止,收集到《永乐大典》原本两百一十五册,加上复制副本等,共得七百三十卷,今天国内所幸存者有1960年中华书局影印的《永乐大典》730卷,加上后来从世界各地征集的65卷,共计795卷。
  《永乐大典》全书按《洪武正韵》的韵目编排,每韵下列单字,每字下列各项文史记载,保存了宋元以前大量的珍贵文献资料。

  现状
  《大典》残本星散于世界各地公私藏家之手,目前散落在10多个国家的30多个单位,大约400册。单位有: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台湾中央图书馆、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日本国会图书馆、日本东洋文库、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日本京都大学附属图书馆、日本三理图书馆、日本静培堂文库、日本斯道文训、日本大阪府立图书馆、日本武田长兵卫、日本石黑传六、日本小川广己、英国图书馆、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英国伦敦大学东方语言学校、英国剑桥大学、英国马登、德国汉堡大学图书馆、德国科隆大学图书馆、德国柏林人种博物馆、美国国会图书馆、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美国康奈大学、美国波士顿图书馆、越南河内法国远东学院、韩国旧京李王职文库等。中国国家图书馆拥有221册(包括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的60册),居世界各处收藏之首。

  《永乐大典》最早的一部社会百科全书,目前在全世界只留存了几百册,明代官用的楷书馆阁体一笔一画抄写出来的,每一册现存于世的《永乐大典》,都是真正的孤本。《永乐大典》正本已经杳无音信了,侥卒逃过明末战乱的《永乐大典》,虽然也有两千多卷的残缺,但是经历了被偷盗、焚烧和劫掠的悲惨命运,最终于1900年八国联军进占北京时被毁灭了。剩下的约400册被8个国家和地区的30个机构收藏,即使是这样,《永乐大典》这部奇书在今天仍然以其巨大的资料和文物价值而受到学者们的青眯。《永乐大典》属于那种有价无市的古董,其价值也是有很大的炒作空间。
  朱棣篡夺帝位,被方孝孺等士大夫们视为“大逆不道”,于是想到了要继承太祖编修一部大型娄书的未靖之业。这样,一方面透过把士人集中起来,可以消弭朝野间的抗拒力量,达到笼络士人的目的;另一方面还可以炫耀文治,树立自己的正统地位于是就在即位的是年有03年7月,下令编纂,是中国的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全书目录60卷,正文22877卷装成11095册,约3.7亿字,这一古代文化宝库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永乐大典》解缙和姚广孝主持编纂,这部古代的鸿篇巨著,正是在二人的主持下,在各地征召了大批缮书人进行描栏、清抄、绘图和圈点工作,历经六年编撰而成。当时有人就以“天下文艺之英,济济乎咸集于京师”来形容《永乐大典》,它规模远远超过了前代编纂的所有类书,为后世留下许多丰富的故事和难解之谜,不过《永乐大典》流传到今天的只有百分之一、二,其他因为自然或人为的破坏,最终在历史长河中湮灭了。《永乐大典》就像是一艘“宝船”,把中国,明以前的文化统统装入它的仓中,可如今,人们只能通过露在水面上的一小段桅杆来猜测这艘沉没宝船的一切了。
  历史上的《永乐大典》,带给人们太多的惊奇和赞叹,它的毁灭也带来了同样强烈的悲伤和遗憾,留给后世许多有待探寻的谜,现在,许多人不知道永乐大典的原貌。

  严格说来,现在留存下来的《永乐大典》,也并非是永乐年间的原本,这里面有许多曲折复杂的故事。在明朝皇帝中,明世宗(嘉靖皇帝)最喜爱以供随时翻阅,嘉靖三十六年宫中发生大火,三大殿都被烧毁,火势蔓延,很快便危及文楼中的《永乐大典》,幸好及时抢救出来,为防止今后再遭受类似祸患,明世宗萌生了重录《大典》的想法,嘉靖四十一年,明世宗任命高拱、瞿景淳、张居正等人负责重录《永乐大典》的工作,重录工作整整花了6年时间,到明穆宗隆庆元年四月才最后完成。而《永乐大典》的正本,在嘉靖重录之后,就变得扑朔mí离起来,有人认为《大典》正本毁于战乱或火灾,早已dàng然无存。有人却认定《大典》应该是被殉葬了,只是数百年来,再无一册《永乐大典》的正本显露于世。

  不知道你那本是明朝的还是嘉庆年间的,要是真的是原本的话去拍卖,一册底价应该在100万美元左右,如果遇到喜欢它的人那就不知道了哈。希望能帮到你。

明朝中期嘉靖皇帝在位的时候,一次藏永乐大典的大殿着火,险些烧毁永乐大典,但是还好没有烧到永乐大典,永乐大典完整保存下来,并且命人将永乐大典从新抄了一份,到了明朝末年,开始有文官,翰林学士等将永乐大典偷出皇宫.到了清朝入关后,在整理皇宫时发现永乐大典已经缺失了很多,清朝皇帝下命令加以保护.到了清朝末年.永乐大典被宫里的官员和太监偷的偷,在战乱中遗失待尽.
现永乐大典民间有所收藏,但存世不多,而且大多保存的不好.

满洲清国在和八国联军对峙的时候,烧掉了。

丢失了...

烧掉了...

八国联军烧了

主要是在晚清和中华民国的军阀混战时期丢失

  《永乐大典》初名《文献大成》。明永乐元年(1403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命解缙、姚广孝、王景、邹辑等人纂修大型类书,永乐二年(1404年)十一月编成后,明成祖赐名《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编篡的一部大型类书,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收录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种之多,上至先秦,下达明初,这在当时真可以说是“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藉以保存流传。收录的内容包括:经、史、子、集、释庄、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医卜、文学等,无所不包。所辑录书籍,一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别编入,这就更加提高了保存资料的文献价值。全书体例“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检索非常方便。全书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目录六十卷,共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三亿七千万字。该书编成后,即珍藏在南京的文渊阁。永乐迁都后,又移至北京,深藏在故宫内的文楼(即文昭阁)里。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八月,誊写副本一部,从此《永乐大典》才具有正副两部,分别珍藏在文渊阁和皇史两处。全书举凡天文、地理、人伦、国统、道德、政治制度、名物、奇闻异见以及日、月、星、雨、风、云、霜、露和山海、江河等均随字收载。全书分门别类,辑录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八千余种古书资料,大凡经史子集与道释、医卜杂家之书均予收辑,并加以汇聚群分,甚为详备。它保存了明代以前大量的哲学、历史、地理、语言、文学、艺术、宗教、科学技术等方面丰富而可贵的资料。

  1360年(永乐元年):明成祖下令修书

  1404年(永乐二年):首次成书,当时叫《文献大成》

  1405年(永乐三年):重修

  1410年(永乐六年):正式成书

  嘉靖年间:收藏在南京文渊阁的《永乐大典》原稿毁於火灾

  1562年(嘉靖四十一年):明世宗令人抄写一本副本,耗时六年。

  明末清初:正本下落不明,疑毁於此时的战火

  雍正年间:副本收藏在翰林院

  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发现《永乐大典》有千余册不知所踪

  1875年(光绪元年):仅存五千余册

  1894年(光绪二十年):仅存八百余册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翰林院遭纵火,《永乐大典》所余无几,到1959年为止,收集到《永乐大典》原本两百一十五册,加上复制副本等,共得七百三十卷,今天国内所幸存者有1960年中华书局影印的《永乐大典》730卷,加上后来从世界各地征集的65卷,共计795卷。
  《永乐大典》全书按《洪武正韵》的韵目编排,每韵下列单字,每字下列各项文史记载,保存了宋元以前大量的珍贵文献资料。

  现状
  《大典》残本星散于世界各地公私藏家之手,目前散落在10多个国家的30多个单位,大约400册。单位有: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台湾中央图书馆、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日本国会图书馆、日本东洋文库、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日本京都大学附属图书馆、日本三理图书馆、日本静培堂文库、日本斯道文训、日本大阪府立图书馆、日本武田长兵卫、日本石黑传六、日本小川广己、英国图书馆、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英国伦敦大学东方语言学校、英国剑桥大学、英国马登、德国汉堡大学图书馆、德国科隆大学图书馆、德国柏林人种博物馆、美国国会图书馆、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美国康奈大学、美国波士顿图书馆、越南河内法国远东学院、韩国旧京李王职文库等。中国国家图书馆拥有221册(包括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的60册),居世界各处收藏之首。

  《永乐大典》最早的一部社会百科全书,目前在全世界只留存了几百册,明代官用的楷书馆阁体一笔一画抄写出来的,每一册现存于世的《永乐大典》,都是真正的孤本。《永乐大典》正本已经杳无音信了,侥卒逃过明末战乱的《永乐大典》,虽然也有两千多卷的残缺,但是经历了被偷盗、焚烧和劫掠的悲惨命运,最终于1900年八国联军进占北京时被毁灭了。剩下的约400册被8个国家和地区的30个机构收藏,即使是这样,《永乐大典》这部奇书在今天仍然以其巨大的资料和文物价值而受到学者们的青眯。《永乐大典》属于那种有价无市的古董,其价值也是有很大的炒作空间。
  朱棣篡夺帝位,被方孝孺等士大夫们视为“大逆不道”,于是想到了要继承太祖编修一部大型娄书的未靖之业。这样,一方面透过把士人集中起来,可以消弭朝野间的抗拒力量,达到笼络士人的目的;另一方面还可以炫耀文治,树立自己的正统地位于是就在即位的是年有03年7月,下令编纂,是中国的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全书目录60卷,正文22877卷装成11095册,约3.7亿字,这一古代文化宝库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永乐大典》解缙和姚广孝主持编纂,这部古代的鸿篇巨著,正是在二人的主持下,在各地征召了大批缮书人进行描栏、清抄、绘图和圈点工作,历经六年编撰而成。当时有人就以“天下文艺之英,济济乎咸集于京师”来形容《永乐大典》,它规模远远超过了前代编纂的所有类书,为后世留下许多丰富的故事和难解之谜,不过《永乐大典》流传到今天的只有百分之一、二,其他因为自然或人为的破坏,最终在历史长河中湮灭了。《永乐大典》就像是一艘“宝船”,把中国,明以前的文化统统装入它的仓中,可如今,人们只能通过露在水面上的一小段桅杆来猜测这艘沉没宝船的一切了。
  历史上的《永乐大典》,带给人们太多的惊奇和赞叹,它的毁灭也带来了同样强烈的悲伤和遗憾,留给后世许多有待探寻的谜,现在,许多人不知道永乐大典的原貌。

  严格说来,现在留存下来的《永乐大典》,也并非是永乐年间的原本,这里面有许多曲折复杂的故事。在明朝皇帝中,明世宗(嘉靖皇帝)最喜爱以供随时翻阅,嘉靖三十六年宫中发生大火,三大殿都被烧毁,火势蔓延,很快便危及文楼中的《永乐大典》,幸好及时抢救出来,为防止今后再遭受类似祸患,明世宗萌生了重录《大典》的想法,嘉靖四十一年,明世宗任命高拱、瞿景淳、张居正等人负责重录《永乐大典》的工作,重录工作整整花了6年时间,到明穆宗隆庆元年四月才最后完成。而《永乐大典》的正本,在嘉靖重录之后,就变得扑朔mí离起来,有人认为《大典》正本毁于战乱或火灾,早已dàng然无存。有人却认定《大典》应该是被殉葬了,只是数百年来,再无一册《永乐大典》的正本显露于世。

  不知道你那本是明朝的还是嘉庆年间的,要是真的是原本的话去拍卖,一册底价应该在100万美元左右,如果遇到喜欢它的人那就不知道了哈。希望能帮到你。

有友圈,时尚产品用品的交流,为健康绿色生活提供参考

Copyright© 有友圈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