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靖康之耻”到底是如何发生的?

来自:贴吧网友   更新日期:2024-05-31
北宋的“靖康之耻”,究竟是如何发生的?

北宋靖康之耻的具体过程,可以用八个字去形容,那就是“引狼入室,自取其祸。”
公元1111年,宋徽宗派童贯访问辽国,在辽国期间遇见一个叫马植的汉人,是辽国低级官员,他向童贯透露辽国北面有个女真部落非常强大,如果造反起来辽国低挡不住,宋朝可以结成联盟借机收回燕云十六州。童贯听了非常高兴,带他回去见宋徽宗。

1123年前辽国将领、金国平州留守张觉叛乱,宋朝先是支持和接纳,后来禁不住金国质问,又把人交出去,这不仅给了金国口实,也让归降宋朝的原辽国郭药师等军将心寒,认为宋朝可以随便牺牲自己人讨好敌人,于是反过来暗中投靠敌人。
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10月,金国兵分两路攻打宋朝,一路进逼太原,一路进攻燕京,两军约定在宋朝首都汴京会师。当年12月,东路军攻破燕京,然后直接南下,势如破竹,不久就进攻到汴京城下。最搞笑的是,当金兵南下的消息传来,宋徽宗吓破了胆,将皇位传给儿子赵桓,即宋钦宗,自己南逃了。

幸亏宰相李纲处置得当,号召京城禁军和各地勤王的兵马保卫汴京,汴京保卫战打得惨烈,但最后城还是守住了,但金兵很叫嚣,宋钦宗便同意了金人的条件,割地、赔款、称臣。
公元1126年1月27日,完颜宗望军渡过黄河。第二天攻下滑州(今河南滑县),1月31日,包围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因汴京守御使李纲抵抗得力而未能破城。2月,胁宋以康王赵构、太宰张邦昌为人质,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今属河北)三镇议和。

金军看宋朝软弱可欺,索要胃口越来越大,民间乃至皇家的钱财和美女被索要。后来金兵仍然攻破内城,把宋徽宗和诸位皇室成员一并俘虏,宫廷乐器、图书典籍、工匠乐师和美女全部被金人掠夺走,被驱掳的百姓男女不下10万人,金人于1127年4月押送俘虏和物资北归,这些人除了赵构母亲韦太后等少数后来回归外,绝大多数人都被虐待或者老死于金国。此事不仅是宋朝难以愈合伤疤,也是中原王朝心理上难以愈合的伤痛,靖康成了耻辱的代名词。

随后分两路撤退;一路由宗望监押,包括徽宗、郑皇后及亲王、皇孙、驸马、公主、妃嫔等一行人沿滑州北去,另一路由宗翰监押,包括钦宗、朱皇后、太子、宗室及孙傅、张叔夜、秦桧等人沿郑州北行,其中还有教坊乐工、技艺工匠等数千人,携文籍舆图、宝器法物,百姓男女不下10万人等北返。又因靖康元年为丙午年,亦称此事件为“丙午之耻”。

中国古代是人治之国:皇权为重,君贤国昌,君昏国乱,最严重的国亡。有因人兴因人亡的现象。
祸起仁宗时

宋仁宗是宋第四个君主,内以性宽厚,能自律,不以威权自专,善听大臣意见;外有西夏、北辽强邻威逼,亲政纳贤,再以四朝之积累,才出现治世之局面,国内文化昌盛,农工商经济都极为繁,可以是历代以来顶峰!
阳极则阴:如果你格局不能提升,臻于顶盛就要转于衰落了,是以每当事物盛极就当察其祸根,但这时因历史潮流的惯性往往使当事者得意忘形,甚至即有所察也不当一回事,或大部分得利者不愿放手而反对而致转化成功。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国家往往祸起倾忽而衰败,理在于此!
我们看到庆历治世,可就在当世也有一叶知秋的人:范仲庵的改革就是发现了冗官冗费,军治不力,土地兼并趋于严重的一丝转衰契机,按说初起之芽易去,可得利者反对,仁者性宽的另一面易变,意志不坚出来,改革悠忽止步,最好的时机失去
历史启示告诉我们:1.这时最好的办法是打破桎梏(旧体制的缺口),把局面做大,利用当时工商业的机会,把失去土地的人转到工商业之中,由此升华,不让其有盛极之机(当时之人估计因儒法之笼做不到,不过太极理论也始于那时,为啥总结这理论的他们想不出?天意莫非在这里是历史惯性之力?但这种升格局拒转化之法我是最近才悟出)。2.另一种就是范仲庵式的灭其初起之芽,拖延转化时间了。
局势恶化于仁宗后徽宗前
英宗神宗哲宗三朝,由仁宗期逐渐累积的问题渐趋严重。神宗时很多都察觉这一问题,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改革党崛起,试图在皇帝支持下扭转沉疴。这时,既得利者势力已极庞大;改革一无人才储备,二又跳不出旧筐子,在烂房里修修补补。几十年折腾来去,最后忘了初心,变成了争权夺利的党争!王朝倾危只等一个或内或外的契机倾覆之因在徽宗无道

这个无须多说
徽宗是个好艺术家,书画两绝,都具开创性,作为皇帝,却极其昏庸堕落:信奉道教,却接受了糟粕,欲长生是人难免,又想权又要长生造成了在全国横征暴敛,加剧了本已恶化的政局,经济,给帝国大厦的倾覆狠推了一把。
亡国之因
第一: 开国以来立国之制,重文轻武。
重文轻武在初年,解决了军阀割据问题,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开创了文官制,造就了两宋文化的昌盛,科技也达于历史顶峰,是世界其他地区望尘莫及的。这是好事,关键是手段的实施是鼓励买田宅以换武权,使两宋立国很快出现土地危机,加剧社会矛盾,弱化了军队战斗力,是北宋沉苛根源
第二:没能利用兴起的新兴经济转化土地危机,使问题累积恶化
第三:因第一原因,使既得利益者势力异常庞大,皇权在抑制上又左右不定,初芽之苗不能果断掐去,沉苛深重就难起!
第四:徽宗的横征暴敛及钦宗的消极抵战政策是直接导致灭亡的原因。
第五:因为第一因:北宋的北方边境军事防御不合理,守将不能发挥主动性,即使快亡了都还在防内胜于防外,处处被擎肘。导致国亡被掳!

第六: 定都不合理,首都周边布防又不完善。因国之前北方燕云十六州的丢,没了第一道至关重要的防线,宋国门北方一直空虚,首都开封以北,是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唯一天堑黄河在冬天又结冰,北方民族不畏寒及骑兵千里攸忽而至的优势被加倍放大。
综上所述,仁宗时的清明到钦宗亡国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其一,当我们在得意忘形时怎么借势跳出旧框子,开启再升势,不让其反向转化;既得利者怎么能警醒自已,放手迎接新势,免于鸡飞蛋打?其二,时时保持警惕,寻补短板与缺漏!
我们探求历史不是为了存取那时存档再开新局(当然也做不到),而是为了避过前人类似的坑!

造成这场“靖康之耻”的罪魁祸首,是宋徽宗赵佶。所谓靖康之耻,又称靖康之乱、靖康之难 、靖康之祸。这场祸事发生于北宋宋钦宗靖康年间,因而得名“靖康之耻”。

赵佶当皇帝的时候,重用小人蔡京、王黼、童贯、梁师成、朱勔、李邦彦,这六人被后人称为“北宋六贼”。农民的生活一天不如一天,方腊、宋江等农民都进行了起义运动,虽然这两次农民运动都最终被镇压,但是给宋朝的国力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但是身为皇帝的赵佶,仍然没有反思自己,依旧重用镇压起义运动的童贯和蔡京等小人。

赵桓当皇帝时,把那些小人全部都处置了,但是国家已经被赵佶折腾成一个烂摊子了。北方女真族的势力开始崛起。为了消灭宋朝和金国之间的辽国,宋朝和金国结成了短暂的联盟“海上联盟”,内容是:打败辽国后将燕云十六州还给宋朝,但是辽国的土地归金国。

其实这对于宋朝来说是一个不平等条约,但是宋徽宗还是欣然接受了。虽然辽国最终被灭了,但是金国也在这个过程中,看到了积弱已久的宋朝兵力有多薄弱。金国就趁机找了一个借口,对宋朝发兵,挑起了战争。

宋徽宗直到金兵快要兵临城下的时候,宣布将帝位传给宋钦宗,自己外出避难。宋钦宗第一次在开封被围时,用金银美女为武器保住了皇位,按金人要求送去女童600个,处女3000个。

不过后来没有凑够赔款,就用上万的女子折价抵款,这中间包括嫔妃(宋徽宗和宋钦宗的小老婆)83人,王妃24人,帝姬即公主二十一人等,要知道宋徽宗长大成人的女儿也就只有二十一人。

美人和珠宝没有满足金国人的野心,金军不久后又开始攻打宋朝,宋徽宗和宋钦宗都被俘虏去了金国。这件事,可以说是历史上很少见的,不仅导致宋朝被灭,还摧毁了民族精神,后来的抗金英雄岳飞也因此事坚定了报国的决心。



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发生于北宋皇帝宋钦宗靖康年间的靖康之耻具体指的是什么?



宋钦宗赵桓登基之后, 所面对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何打退金军。宋朝的文官们太扯了,一帮文官们建议赵桓逃往关中。理由是那里有战斗力强悍的西北军团,而且关中易守难攻。问题是金军已经快到了,这个时候根本就跑不过快速推进的骑兵军团。紧接着,赵桓的皇后带着儿子也逃出了开封。赵桓在这一刺激下,也准备逃跑。幸亏李纲一再的劝谏,在把宋钦宗留在了开封。李纲也确实有能力,他在很短的时间里部署了比较完备的城防。金国人善于野战,并不善于攻城,尤其是开封这样的首都难度系数更大。金军的几次攻城都被宋军击退,随着天气越来越热,金国士兵开始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在各方面的作用下,金国皇帝命令军队撤军。
已经逃往南方的宋徽宗在听说金军撤走了以后,也带着自己的领导班子回到了开封。很明显,当初让出皇位是迫不得已,现在他希望夺回皇位。请注意,在中国的历史中,皇帝是国家的统治者,太上皇的统治是没有合法性的。但是刚刚回到开封,宋徽宗就被自己的儿子软禁在了宫里。在击退金军之后,赵桓已经不想再把皇位吐出来了。没过多久,宋徽宗的生日到了。虽然赵桓心里有多么的不情愿,但那毕竟是自己的父亲。赵桓前往后宫为父亲祝寿,在宴席上,宋徽宗端着一杯酒给赵桓。父亲给儿子端的酒,按理说无论如何也得喝。但是赵桓担心这酒里有毒,说什么就是不喝。在这一次时间中,赵桓深深的伤透了宋徽宗的心。
金国的撤退只是暂时的,随时可能卷土重来,这一点宋朝方面是明白的。宋徽宗给赵桓商量,宋徽宗的意思是我们爷俩不能都在开封,万一开封城破,祖宗留下来的江山就完了。因此宋徽宗希望赵桓能够放他去西京洛阳,这样一来,还可以有一个备胎。并且自己可以在洛阳招募军队,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增援开封。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宋徽宗的见解是正确的。但是赵桓却担心自己的老爹是要跑到洛阳另立中央,赵桓拒绝了宋徽宗的建议。就这样,这父子二人一直留在开封城,而且几乎没有任何的战备。果不其然,就在这年冬天,金军再次南下,而且出动的军队也更多。
面对金军兵临城下的态势,宋钦宗相信了一个道士的鬼话,要摆什么六丁六甲阵。结果阵型没有成功,开封的城门却被金军占领了。宋钦宗赵桓前往金军大营谈判。但被金国人扣押。到了这个时候,宋徽宗就成了开封城内唯一说话好使的人。狡猾的金国人不断的使阴招,金国人宣称可以由宋徽宗换回宋钦宗。这很明显就是金国人的把戏,宋朝大臣张叔夜跪谏宋徽宗不要前往金军大营。一旦你们父子全去了,大宋朝就真的完了。但是这个时候,那最后一点父爱冲昏了宋徽宗的头脑。他认为只要自己去就可以换回儿子,他还真的去了。结果当然是有去无回,开封城陷入了群龙无首的局面。再然后,金国人把宋朝的皇帝、后宫、贵族、大臣等2000多人全部押回了北方。
靖康之耻的影响首先从当时的情况上,可以说完全击破了宋朝高层统治的信心。后来即位的南宋高宗赵构更是将对金国的政策倾向于求和而不是力图光复中原。金兵破城后的烧杀抢掠及被俘虏的王室大臣遭遇。严重打击了当朝统治者的信心,偏安一隅似乎成为他们的唯一选择。所此影响,北进抗金的岳飞等将士浴血拼杀,刚取得一定战果就立即被“十二道金牌”勒令退兵。使南宋在战略态势上完全陷于被动之中。虽说南宋最终灭亡是有多种原因,多种因素共同引发的结果,但靖康之耻的影响视乎都一直伴随着整个南宋,信心上的溃败负面影响深远、深刻。

靖康之耻是指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发生于北宋皇帝宋钦宗靖康年间(公元1126~1127年)因而得名。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除了烧杀抢掠之外,更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以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又称靖康之乱、靖康之难、靖康之祸、靖康耻。靖康之耻导致北宋的灭亡,深深刺痛汉人的内心,南宋大将岳飞在《满江红》中提到:“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靖康之耻”就是由宋朝的国政引发的,虽然宋朝的经济很强,但重文轻武,在战斗力国力方面完全敌不过当时的金国,而靖康之耻击破了宋朝高层统治的信心。后来即位的南宋高宗赵构更是将对金国的政策倾向于求和而不是力图光复中原。

北宋靖康之耻的具体过程,可以用八个字去形容,那就是“引狼入室,自取其祸。”
公元1111年,宋徽宗派童贯访问辽国,在辽国期间遇见一个叫马植的汉人,是辽国低级官员,他向童贯透露辽国北面有个女真部落非常强大,如果造反起来辽国低挡不住,宋朝可以结成联盟借机收回燕云十六州。童贯听了非常高兴,带他回去见宋徽宗。

1123年前辽国将领、金国平州留守张觉叛乱,宋朝先是支持和接纳,后来禁不住金国质问,又把人交出去,这不仅给了金国口实,也让归降宋朝的原辽国郭药师等军将心寒,认为宋朝可以随便牺牲自己人讨好敌人,于是反过来暗中投靠敌人。
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10月,金国兵分两路攻打宋朝,一路进逼太原,一路进攻燕京,两军约定在宋朝首都汴京会师。当年12月,东路军攻破燕京,然后直接南下,势如破竹,不久就进攻到汴京城下。最搞笑的是,当金兵南下的消息传来,宋徽宗吓破了胆,将皇位传给儿子赵桓,即宋钦宗,自己南逃了。

幸亏宰相李纲处置得当,号召京城禁军和各地勤王的兵马保卫汴京,汴京保卫战打得惨烈,但最后城还是守住了,但金兵很叫嚣,宋钦宗便同意了金人的条件,割地、赔款、称臣。
公元1126年1月27日,完颜宗望军渡过黄河。第二天攻下滑州(今河南滑县),1月31日,包围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因汴京守御使李纲抵抗得力而未能破城。2月,胁宋以康王赵构、太宰张邦昌为人质,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今属河北)三镇议和。

金军看宋朝软弱可欺,索要胃口越来越大,民间乃至皇家的钱财和美女被索要。后来金兵仍然攻破内城,把宋徽宗和诸位皇室成员一并俘虏,宫廷乐器、图书典籍、工匠乐师和美女全部被金人掠夺走,被驱掳的百姓男女不下10万人,金人于1127年4月押送俘虏和物资北归,这些人除了赵构母亲韦太后等少数后来回归外,绝大多数人都被虐待或者老死于金国。此事不仅是宋朝难以愈合伤疤,也是中原王朝心理上难以愈合的伤痛,靖康成了耻辱的代名词。

随后分两路撤退;一路由宗望监押,包括徽宗、郑皇后及亲王、皇孙、驸马、公主、妃嫔等一行人沿滑州北去,另一路由宗翰监押,包括钦宗、朱皇后、太子、宗室及孙傅、张叔夜、秦桧等人沿郑州北行,其中还有教坊乐工、技艺工匠等数千人,携文籍舆图、宝器法物,百姓男女不下10万人等北返。又因靖康元年为丙午年,亦称此事件为“丙午之耻”。

中国古代是人治之国:皇权为重,君贤国昌,君昏国乱,最严重的国亡。有因人兴因人亡的现象。
祸起仁宗时

宋仁宗是宋第四个君主,内以性宽厚,能自律,不以威权自专,善听大臣意见;外有西夏、北辽强邻威逼,亲政纳贤,再以四朝之积累,才出现治世之局面,国内文化昌盛,农工商经济都极为繁,可以是历代以来顶峰!
阳极则阴:如果你格局不能提升,臻于顶盛就要转于衰落了,是以每当事物盛极就当察其祸根,但这时因历史潮流的惯性往往使当事者得意忘形,甚至即有所察也不当一回事,或大部分得利者不愿放手而反对而致转化成功。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国家往往祸起倾忽而衰败,理在于此!
我们看到庆历治世,可就在当世也有一叶知秋的人:范仲庵的改革就是发现了冗官冗费,军治不力,土地兼并趋于严重的一丝转衰契机,按说初起之芽易去,可得利者反对,仁者性宽的另一面易变,意志不坚出来,改革悠忽止步,最好的时机失去
历史启示告诉我们:1.这时最好的办法是打破桎梏(旧体制的缺口),把局面做大,利用当时工商业的机会,把失去土地的人转到工商业之中,由此升华,不让其有盛极之机(当时之人估计因儒法之笼做不到,不过太极理论也始于那时,为啥总结这理论的他们想不出?天意莫非在这里是历史惯性之力?但这种升格局拒转化之法我是最近才悟出)。2.另一种就是范仲庵式的灭其初起之芽,拖延转化时间了。
局势恶化于仁宗后徽宗前
英宗神宗哲宗三朝,由仁宗期逐渐累积的问题渐趋严重。神宗时很多都察觉这一问题,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改革党崛起,试图在皇帝支持下扭转沉疴。这时,既得利者势力已极庞大;改革一无人才储备,二又跳不出旧筐子,在烂房里修修补补。几十年折腾来去,最后忘了初心,变成了争权夺利的党争!王朝倾危只等一个或内或外的契机倾覆之因在徽宗无道

这个无须多说
徽宗是个好艺术家,书画两绝,都具开创性,作为皇帝,却极其昏庸堕落:信奉道教,却接受了糟粕,欲长生是人难免,又想权又要长生造成了在全国横征暴敛,加剧了本已恶化的政局,经济,给帝国大厦的倾覆狠推了一把。
亡国之因
第一: 开国以来立国之制,重文轻武。
重文轻武在初年,解决了军阀割据问题,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开创了文官制,造就了两宋文化的昌盛,科技也达于历史顶峰,是世界其他地区望尘莫及的。这是好事,关键是手段的实施是鼓励买田宅以换武权,使两宋立国很快出现土地危机,加剧社会矛盾,弱化了军队战斗力,是北宋沉苛根源
第二:没能利用兴起的新兴经济转化土地危机,使问题累积恶化
第三:因第一原因,使既得利益者势力异常庞大,皇权在抑制上又左右不定,初芽之苗不能果断掐去,沉苛深重就难起!
第四:徽宗的横征暴敛及钦宗的消极抵战政策是直接导致灭亡的原因。
第五:因为第一因:北宋的北方边境军事防御不合理,守将不能发挥主动性,即使快亡了都还在防内胜于防外,处处被擎肘。导致国亡被掳!

第六: 定都不合理,首都周边布防又不完善。因国之前北方燕云十六州的丢,没了第一道至关重要的防线,宋国门北方一直空虚,首都开封以北,是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唯一天堑黄河在冬天又结冰,北方民族不畏寒及骑兵千里攸忽而至的优势被加倍放大。
综上所述,仁宗时的清明到钦宗亡国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其一,当我们在得意忘形时怎么借势跳出旧框子,开启再升势,不让其反向转化;既得利者怎么能警醒自已,放手迎接新势,免于鸡飞蛋打?其二,时时保持警惕,寻补短板与缺漏!
我们探求历史不是为了存取那时存档再开新局(当然也做不到),而是为了避过前人类似的坑!

  • 19261156623靖康之耻是怎么发生的 靖康之耻的发生原因是什么
  • 师诞答:1、北宋朝内、国内的君昏臣佞,制度、实力腐朽虚弱。2、金国灭辽士气正旺,有一举占尽天下的野心和实力。3、李刚张叔夜李弱水等正直名臣屡受排挤戚戚不得志。4、从开国之初重文轻武高度集权,导致国家积贫积弱。重文轻武,宋朝军事正印官一律由文官担任.兵不知将,将不知兵,作战时难以有效调遣.军队...

  • 19261156623历史上有名的靖康之耻到底是怎么发生的?罪魁祸首是谁呢?
  • 师诞答:历史上有名的靖康之耻到底是怎么发生的?罪魁祸首是谁呢?宋太祖削弱了军权 发生“靖康之耻”的最直接原因,是金人在战场上战胜北宋数十万军队。 都临安直接暴露在金人面前,产生了悲剧。 但是宋军的战斗力其实并不弱,从赵匡胤开始只是军队无常帅气,军队整体战斗力迅速下降。宋朝建立初期,北宋军队绝对...

  • 19261156623靖康之耻是怎么回事
  • 师诞答:靖康之耻是怎么回事 靖康之耻(又称靖康之乱、靖康之难、靖康之祸、靖康耻,公元1127年)是金朝于北宋宋钦宗靖康二年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导致北宋灭亡的历史事件。金人在破城之后册张邦昌为帝,建立了傀儡政权大楚。随后金人北撤,掳走徽、钦二帝、赵氏皇族、妃嫔、大臣等三千多人,东京城的公私积蓄也被洗劫一空。

  • 19261156623靖康之难简介,历史上“靖康之变”简介!
  • 师诞答:史称“靖康之变”,或“靖康之难”、“靖康之祸”、“靖康之耻”。又因靖康元年为丙午年,亦称此事件为“丙午之耻”。 “靖康之变”是指靖康年间金朝灭亡北宋的历史事件,又称“靖康之难”。 历史上“靖康之变”简介! 靖康之变是指靖康二年(金天会五年,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徽、钦二帝,...

  • 19261156623靖康之耻指什么事件?靖康之耻怎么发生的?
  • 师诞答:靖康之耻是指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发生于北宋皇帝宋钦宗靖康年间(公元1126~1127年)因而得名。宋徽宗是历史上有名的风流天子和昏君。他以蔡京为宰相,同蔡京、童贯、王黼、梁师成、杨戬、朱、李彦、高俅等人结成反动的统治集团,使北宋的政治进入最黑暗、最腐朽的时期。宣和元年(1119年)和宣和二年,先后爆发了宋江...

  • 19261156623靖康之耻是什么 怎么发生的
  • 师诞答:靖康之耻是什么 怎么发生的靖康之变是1127年金朝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徽、钦二帝,导致北宋灭亡的历史事件。宣和七年冬,金朝大举进攻宋朝,宋徽宗退位,宋钦宗继位。靖康元年,金军兵临开封城下,宋钦宗欲南逃,

  • 19261156623北宋的靖康之难为何会发生 又为何会被称为靖康之耻
  • 师诞答:公元1127年,这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因为就在这一年时间里,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难,而这件事又被称为靖康之耻。它的发生,宣告了统治中国长达167年的北宋政权正式走向灭亡。那么,靖康之难为何会发生?又为何会被称为靖康之耻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1、事情起因 北宋...

  • 19261156623靖康之耻发生了什么,北宋灭亡后六千女俘的悲惨遭遇?
  • 师诞答:根据史料记载,福金帝姬见到斡离不后非常害怕,斡离不便命人将福金帝姬灌醉,然后凌辱了她。可怜的福金帝姬成为了“靖康之难”第一个被金人侮辱的宋朝公主。在“靖康之耻”中,本来地位就低微的宋朝妇女已经失去了做人最基本的尊严。她们根本没有被当成人,而是被宋朝那些窝囊的男人...

  • 19261156623造成"靖康耻"的原因有哪些?
  • 师诞答:靖康之耻的原因:1、朝廷腐败,危机意识淡化。2、国策失误,国防成为软肋。3、主昏臣庸,听信奸臣谗言 详细如下:靖康之耻是指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发生于北宋皇帝宋钦宗靖康年间(公元1126~1127年)因而得名。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除了烧杀抢掠之外,更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

  • 19261156623为什么叫“靖康之耻”
  • 师诞答:靖康之变是指靖康二年(金天会五年,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徽、钦二帝,导致北宋灭亡的历史事件。又称靖康之乱、靖康之难、靖康之祸。靖康元年(1026年)闰十一月三十日黎明,钦宗率大臣多人前往金营,这恰恰中了金人的圈套。钦宗到金营后,金军统帅却不与他相见,只是派人索要降表...

    有友圈,时尚产品用品的交流,为健康绿色生活提供参考

    Copyright© 有友圈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