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渴而自利者,妄见妄闻。这句话什么意思?

来自:贴吧网友   更新日期:2024-06-02
不渴而小便自己,妄见妄闻啥意思

是小便正常

这句话的意思大概是公子要去平定四方,所以很难和他一起共度余生吧。虚妄就是不存在的妄想吧。还是发另一句好

不渴而小便自利者,妄见妄闻。语出《脾胃论·卷上·脾胃盛衰论》。,原文是:“不渴而小便自利,妄见妄闻,乃瘀血证。翻译成现代汉语是:病人不干渴,可是小便自己往下滴,还瞎说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是瘀血的症状。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渴却自动润口者,属妄见、妄闻。
“渴”指主观上的想要喝水,“利”指润口。这句话强调的是,如果一个人没有口渴却自动润口,那么这种行为是出于主观的妄见和妄闻,也就是错误的观念和听觉。
这句话可以用来提醒人们要遵循自己真实的感受和需要,不要被外界的干扰和错误的观念所左右。同时也提醒人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轻易相信不可靠的信息或传言。

自私自利的人,看到的听到的都是假的

是小便正常

这句话的意思大概是公子要去平定四方,所以很难和他一起共度余生吧。虚妄就是不存在的妄想吧。还是发另一句好

  • 13787241646“说人是非者,必是是非人”是什么意思?
  • 佴尝答:说人是非的人,必定就是搬弄是非的人。原话《增广贤文》说: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意即前来告诉你是非的人,其本人就是搬弄是非的人。原文:再三须慎意,第一莫欺心。虎生犹可近,人熟不堪亲。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白话译文:再三需要重视的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与没见过的老虎还可以亲近...

  • 13787241646佛家讲的十善业和十恶业都有什么?
  • 佴尝答:龙王,汝见此会及大海中,形色种类,各别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但是虚妄,诸法集起,毕竟无主,无我我所。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而实于中,无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议。自性如幻,智者知已,应修善业,以是所生蕴处界等,皆悉端正,见者无厌。 龙王,汝观...

  • 13787241646“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啊?
  • 佴尝答:佛陀跟须菩提讲,说的对,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色身形象,是虚妄不实的,是空。这句话出自《金刚经》,有相是指因缘造作之法,统称为有为法,都是虚妄不实的。《金刚经》是般若经典中很著名的一部,禅宗从六祖慧能开始,就用《金刚经》印证参学者所悟是真是假。

  • 13787241646有没有不是很普遍的佛语句子
  • 佴尝答:8. 一切处无心是净;得净之时不得作净想,名无净;得无净时,亦不得作无净想,是无无净。(无净无无净,即是毕竟净。) 9. 与外不染色声等,与内不起妄念心,得如是者名为证;得证之时不得作证想,名无证;得无证时,亦不得作无证想,是名无无证。(无证无无证,是名毕竟证。) 10. 若起精进心,是妄...

  • 13787241646谁有吕坤的《呻吟语》,带原文和译文的,有的话分享下呗,wccwj@126.com...
  • 佴尝答:目中有花,则视万物皆妄见也;耳中有声,则听万物皆妄闻也。心中有物,则处万物皆妄意也。 是故此心贵虚。 【译文】 眼中有了尘物,看到的一切就会是虚幻的;耳有自鸣的毛病,听到的就会不真实。心中有了某种念头,感到的都会受其影响。 基于这个缘故,心境最可贵的是虚无。【原文】 奋始怠终,修业之贼也;缓前...

  • 13787241646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是什么意思
  • 佴尝答:原文: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注释:学多了统治者提倡的礼乐和政教,虚假的东西一天天增多,人不但变得虚伪且更加耍智巧。探求自然顺大“道”,才使虚情假意一天天减少。不断减少虚假的东西,才能达到“无为”的境界。

  • 13787241646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 什么意思
  • 佴尝答: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意思是:爱说别人是非的人就是搬弄和制造是非的人。“说人是非者,必是是非人”还有更深的含义,那就是指责别人的过错,自己也必然有过错,甚至是相同的过错。这句话出自《增广贤文》一书,是明代时期的一本儿童启蒙读物,也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结晶之作,里面的每一句名言警句...

  • 13787241646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什么意思?
  • 佴尝答:“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意思是天地是无所谓仁慈偏爱的,只是任自然,将万物看作草和狗。出自战国老子的《道德经》第五章,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译文:天地是无所谓仁慈偏爱的,只是任自然...

  • 13787241646人心死,道心活,时时可死,才能步步求生。这句话啥意思
  • 佴尝答:意思是:人经历过重重磨难,见识过世间种种,放下了作为人的一颗私利欲望之心,就好像自己已经心死一般,但恰恰正是如此,追求自由得以悟道的心由此而生,在面对每一件事时如果都能放下自己的欲望,超脱于世外,就好像每走的任意一步都好像在顿悟这个世界,出处:原文“存心时时可死,行事步步求生”,...

  • 13787241646请问“勿友不如己者”本意是什么?
  • 佴尝答:定有逾己者。人各有其长,堪资取补,诲人谦虚砥益尔。〈述而〉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同旨别白也。”可见,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是应该有一个特定的语境,特定的说话对象的。我们不可能复原当时的情景,就不可能真正知道孔子的意思。不过这句话,确可以让我们反思自己交友的原则。

    有友圈,时尚产品用品的交流,为健康绿色生活提供参考

    Copyright© 有友圈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