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中朱棣赢在哪个方面,朱允炆是如何输的?

来自:贴吧网友   更新日期:2024-05-31
靖难之役,朱允炆在己方大优势的情况下为什么会输给朱棣?

朱允炆最大的失误就是太自负。朱允炆本身并不是一个软弱之人,反而手段狠辣,有点激进。登基之初就要削藩,没有遵照朱元璋的安排一步步地循序进行,而是想要直接削藩和杀藩王,激起了藩王尤其是朱棣的逆反之心。所以当朱棣起兵造反的时候,其他藩王就积极响应了。

战争之初,朱允炆可用的人才是非常多的,但是他在用人方面过于随意。比如重用文人黄子澄、齐泰,这些书生并不懂得行军打仗,指挥混乱,导致很多人对建文帝不满。最终在建文4年,淮阳防线出现了一系列的严重失误,南京地区的门户被打开,战局彻底扭转。

另一方面,朱棣本人的准备是非常充分的。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进攻南京,同时向宁王借兵,让自己的大儿子率领部队围攻北京,双面夹攻,拉长了战线,采取了积极的消耗政策,分散了建文帝的兵力。同时非常重要的是,建国之初,朱元璋在北方的骑兵全部由朱棣掌控,骑兵骁勇善战,对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总体来讲,建文帝失败的主要原因,一是战略战术上的轻敌,二是行军打仗所用的人才不当。手下的众多武将基本没有发挥出自己的能力和优势,反而朱棣在最初的劣势之后能够善于用兵作战,并且采取了最适合的战术,从而以曲线救国的方式实现了最终的胜利。如果建文帝能够采取温和的手段削藩,可能就不会出现这样的起兵造反局面了。

你说的没错 朱允文太仁慈了 其实有很多机会朱允文没抓住,没把朱棣灭了 而且朱允文的威望太低,各地藩王都不把他放在眼里,没有几个藩王帮助朱允文 而且朱棣打的是清君侧的旗号 也可勉强算作名正言顺了 再加上朱棣本身就雄才大略,很有才所以就。。。。。 传言朱允文逃到了海外,有的说当了和尚,还有的说逃到了大漠

回顾整个靖难之役,有一点会让人觉得很惊讶,就是朱棣从发动兵变到占领南京,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起初朱棣仅以八百人开始起兵,短短三年时间就将拥有整体个大明帝国的朱允炆给击垮了。朱棣赢在哪里,朱允炆又输在哪里,这次我们就给大家详细分析一下。

在太祖朱元璋驾崩后,年轻的朱允炆即位,在他登上皇位之前,朱元璋已经为嫡长孙在朝中铺好了路 ,开国功臣已经被清除得差不多了,朱允炆看似眼前一帆风顺。但猜疑是皇帝的本性,朱允炆也不例外,即便他还比较年轻。朱允炆刚上位之后,他的两位谋臣齐泰和黄子澄就迫不及待地想要表现一下,他们给朱允炆秘密上书,说为了稳固皇位,建议朱允炆抓紧时间削藩,而且藩王中最大的威胁就是燕王朱棣。

这一点分析的没有错,但错就错在他们操之过急,最终把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烂。朱允炆登基后,其实朝中局势稳定,国泰民安,如果他不是昏君瞎胡搞,按正常节奏来走,那么没有一个藩王会主动冒险与他对抗的。如果他想削藩,可以选择用更加隐蔽的手段慢慢来削藩,这样就不至于藩王们时刻精神紧绷了,而且时间完全不是问题,因为朱允炆还年轻。

朱允炆犯的另外一个错误就是做事过于教条化,一板一眼,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来,就连削藩也要讲究名分,决不能名不顺言不正,要不然就不符合圣贤书中君子的身份。但他削藩本身就是出于私心,如果不能做到君子坦荡荡,还不如直接做小人,放下道德包袱反而能使用更多样的手段。但朱允炆并没有这么做,他一直努力维持自己君子的形象,严格按照圣贤书中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他把削藩的事情交给了亲信齐泰和黄子澄去办,而自己则将精力全部投入到了改革政事上去,他和自己的老师方孝孺一直在探讨如何改革官制,如何改善民生,如何仁义治国,如何实行井田制等。

在战争来临之前,这些一身书生气的人看起来真是天真可爱,朱允炆自以为熟读史书之后,就对帝王之术颇有领会,但这也只是他自以为而已,他的叔叔朱棣可要比他老辣多了。

朱允炆前期确实将几位劣迹斑斑的藩王给废除了爵位,贬为庶人。朱棣此时静观其变,静静地看着朱允炆的表演,甚至朱允炆把他的精锐部队调到塞外,又派亲信来监视他,他都八风不动,反而将朱允炆的意图看得清清楚楚。朱允炆越是有大动作,朱棣就越老实,这种以静制动的方法,让朱允炆很不适应。

朱棣身上没有书生气,反而有些痞气,还有些江湖侠士的那种慷慨,他非常注重维护下属和朋友的利益,他给士兵们发的军饷也是全国最高。有朋友或者下属请求他办事,他都会全力帮忙,不管出钱还是出力,朱棣都非常积极。这些人脉在朱棣起兵反抗的时候,起到了关键作用。朱棣刚开始起兵时,身边只有八百人,而且北平四周有十几万大军把守,都是为了监视朱棣。八百对十几万,朱棣是怎么在这巨大的悬殊中起兵成功的呢?是因为在这十几万士兵当中,除了几个朱允炆派来的亲信之外,其他大多数都还是朱棣的老部下。只要将朱允炆的几个亲信除掉,其他老部下还是会追随朱棣的。朱棣长期建立起的人脉,要比皇帝的公文诏书有影响力得多。朱棣除掉了朱允炆的亲信之后,他的那些旧将马上表示愿意效命于朱棣,这就使朱允炆苦心积虑的调遣变成了一场空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能成功,主要有四点原因:

第一、朱棣部队战斗力更强。

因为朱棣部队的士兵多是北方士兵,这些人常年跟塞外的蒙古铁骑周旋,久经沙场,一直都保持着不错的战斗力,而南方相对安稳,士兵常年没有经历过战争,很多人都是初次上战场,战斗力自然要差很多。

第二,多数大臣都是墙头草。

朱棣与朱允炆之间的争夺,不是民族斗争,不是外敌入侵,只是皇室家族的内部斗争,反正谁赢谁输皇位都还是老朱家的人,谁有实力就跟谁。所以,在朱棣打了几场胜仗之后,很多人的注意力就不是研究如何抵抗了,而是观察局势走向,随时准备投靠到更有实力的一方去。

第三、朱棣把自己起兵包装的名正言顺。

古代起兵讲究师出有名,最起码得有个能说得出口的理由吧,朱棣用的理由很老套,但却很管用,就是“清君侧”,清君侧的意思是清除掉君主身边的奸臣,而朱棣说自己起兵就是严格按照《祖训》中“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必训兵待命,以清君侧之恶”来执行的。他清君侧的目标就是齐泰和黄子澄,说这两人误国误君,是十足的奸臣。这样朱棣就把自己的起兵包装成了维护天下太平的正义之师,降低舆论上的压力,甚至还获得很多人的支持。

第四、不打攻坚战,绕道直取应天。

朱棣骑兵初期,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这样也给他造成了不小的阻力,因为朱允炆的部队在兵力上有绝对的优势。朱棣曾在山东厮杀数月,损失惨重,自己被打得都快没信心了。后来他忽然有了一个颠覆性的策略,为什么要跟这些山东的士兵周旋呢?如果绕道山东,直取都城应天,那天下不就是自己的了。所以朱棣绕过了很多军事重地,坚决不打攻坚战,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要拿下应天。这个方法很有效,朱棣最终也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总评

与老辣的朱棣相比,朱允炆天真的像个小孩,朱允炆被保护得太好了,他内心纯洁,心地善良,很难猜到人心险恶,这就是没有被历练过,他的所作所为趋于理想化和教条化,很难懂得变通。而朱棣则是老油条了,他经历过战场的生死历练,懂得为人处世的方法,善于用慷慨义气来建设关系网,这些都是年轻的朱允炆所不具备的,朱允炆为自己的天真和教条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朱棣有军事才能,而朱允炆手下没有得力干将。朱棣做事果断狠绝,而朱允炆做事太过于仁慈,妇人之仁。

靖难之役中朱棣武功非凡,有勇有谋,朱允炆沉迷酒色,不理朝政,昏庸无能。

朱棣在很多方面都胜于朱允炆,我觉得有几个原因我比较在意:1、朱棣是有实战经验的,知道战争的残酷,深知发动战争需要先做好什么准备;2、朱棣性格果断沉稳、在大事上决断比朱允炆成熟;3、朱棣起兵的名义是名正言顺的“清君侧”,他清君侧的目标就是齐泰和黄子澄,师出有名,减少了舆论压力。

朱棣高举靖难义旗,占举道德制高点,以“清君侧"为名兴兵,师出有名。朱允炆输在统治根基未稳就急于削藩,给朱棣有机可趁。

朱允炆最大的失误就是太自负。朱允炆本身并不是一个软弱之人,反而手段狠辣,有点激进。登基之初就要削藩,没有遵照朱元璋的安排一步步地循序进行,而是想要直接削藩和杀藩王,激起了藩王尤其是朱棣的逆反之心。所以当朱棣起兵造反的时候,其他藩王就积极响应了。

战争之初,朱允炆可用的人才是非常多的,但是他在用人方面过于随意。比如重用文人黄子澄、齐泰,这些书生并不懂得行军打仗,指挥混乱,导致很多人对建文帝不满。最终在建文4年,淮阳防线出现了一系列的严重失误,南京地区的门户被打开,战局彻底扭转。

另一方面,朱棣本人的准备是非常充分的。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进攻南京,同时向宁王借兵,让自己的大儿子率领部队围攻北京,双面夹攻,拉长了战线,采取了积极的消耗政策,分散了建文帝的兵力。同时非常重要的是,建国之初,朱元璋在北方的骑兵全部由朱棣掌控,骑兵骁勇善战,对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总体来讲,建文帝失败的主要原因,一是战略战术上的轻敌,二是行军打仗所用的人才不当。手下的众多武将基本没有发挥出自己的能力和优势,反而朱棣在最初的劣势之后能够善于用兵作战,并且采取了最适合的战术,从而以曲线救国的方式实现了最终的胜利。如果建文帝能够采取温和的手段削藩,可能就不会出现这样的起兵造反局面了。

你说的没错 朱允文太仁慈了 其实有很多机会朱允文没抓住,没把朱棣灭了 而且朱允文的威望太低,各地藩王都不把他放在眼里,没有几个藩王帮助朱允文 而且朱棣打的是清君侧的旗号 也可勉强算作名正言顺了 再加上朱棣本身就雄才大略,很有才所以就。。。。。 传言朱允文逃到了海外,有的说当了和尚,还有的说逃到了大漠

  • 13649731917明朝靖难之役,朱棣历史上到底是怎么反败为胜的呢 ?
  • 庄受答:但靖难之役是个例外,燕王朱棣可以说轻而易举的夺得了自家江山。首先,从太祖朱元璋说起。回溯历史,太祖朱元璋开国功臣有34位之多,但到临了被他诛杀的功臣就有30位,这几乎是杀光的节奏。所以爷爷辈留给孙子朱允炆能打仗的已经寥寥无几,所以从指挥将领来说,并不占优势。

  • 13649731917靖难之役中,朱棣的地方军为何能打败朱允炆的朝廷军?
  • 庄受答:燕王和他们两个不一样的就是燕王手下有着十万雄兵,虽然这些兵力只是朝廷的十分之一,但是朱棣最后也是选择拼尽全力保全自己的性命。削藩之路十分的顺利,最后朱允炆也是向自己的叔叔朱棣举起了枪,朱棣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就打着“清君侧,靖国难 ”的名义开始了征讨之路。兵书中有一句话为&...

  • 13649731917朱棣VS建文帝!靖难之役中占据优势的朱允炆为什么输给了燕王朱棣?
  • 庄受答:朱元璋死后,孙子朱允炆登基为帝了,不过他屁股还没有坐稳就开始削藩了,由此引发了靖难之役,结果经过四年的战争,朱棣打进了南京,自己登基为帝了。其实当时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朱棣都不是建文帝的对手,可为什么靖难之役中占据优势的朱允炆还是输给了燕王朱棣?第一建文帝无人可用,用人不当 当初...

  • 13649731917明朝靖难之役中,实力远不及建文帝的朱棣为何能获得江山?
  • 庄受答: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方面是因为太急于求成了,在刚上位还没有稳固好朝政就开始实行新政,所以因此也是失去了一批支持者,导致朱棣在攻打国都的时候有很多大臣选择投降;另一方面则是性格的差异了,朱棣是与朱元璋类似的性格,比较残暴,而朱允炆则是比较和善,可以说建文帝比较重文轻武,所以导致朱棣在进攻...

  • 13649731917明朝靖难之役,朱棣历史上到底是怎么反败为胜的呢?
  • 庄受答:召回了只会被朱棣牵着鼻子走的李景隆,赋予盛庸以全权指挥之权是建文帝方在靖难之役中为数不多的几次正确决策之一。而且,迅速见效了。建文二年十二月,斩燕军头号战将张玉,大败燕军于山东聊城。建文三年三月,大败燕军于保定夹河,朱棣亲自带着十几个人断后,居然成功掩护大军逃脱。原因只有一个,...

  • 13649731917靖难之役中,朱允炆说了这样一句话,结果让朱棣一次次获胜吗?
  • 庄受答:回顾靖难之役,朱棣之所以能够笑到最后,不仅依赖于自己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决心,也和朱允炆的妇人之仁存在直接的关系,尤其是朱允炆不愿背负杀害叔父的骂名,结果坑死了自己。首先,朱棣初起兵时,燕军只据北平一隅之地,势小力弱,而建文帝朱允炆所在的明朝朝廷,则在各方面都占压倒性优势。在很多人...

  • 13649731917朱棣和朱允炆谁赢了?
  • 庄受答:张玉、朱能、谷允、陈亨、盛庸等都是朱棣麾下良将,但战场上最彪悍的将领还是朱棣本人,靖难中最大规模的六大战役都是他自己亲自披挂上阵的。至于谋臣,最著名的当然是那个和尚,姚广孝。朱允炆1377~1402,相较于朱棣而言,朱允炆是典型的长于深宫,养于妇人、阉宦之手的二世祖——看看明代仁宣之后的...

  • 13649731917靖难之役:坐拥大军的朱允炆,为何败给燕王朱棣呢?
  • 庄受答:建文帝操之过急的削藩战争洪武三十一年的初夏,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太子朱允炆登基成为大明的新一任皇帝,史称建文帝。建文帝刚刚登基就急不可耐的亲自操刀自己的削藩计划。登基的第一年就将周王降旨贬为白身。后来建文帝又在燕王朱棣的封国附近安插了北平布政使和北平都指挥使来分化燕王朱棣的权力,同时...

  • 13649731917不占优势的朱棣,是怎么将有一手好牌的朱允炆打败的?
  • 庄受答:朱允炆给了朱元璋一个漂亮的回答:我会采取三步走的战略方针,其一,施恩,其二,削藩,其三,开战。朱元璋很是满意,毕竟他也没有想到更好的办法,可是让朱元璋想不到的是,朱允炆一语成谶,最终他的好儿子朱棣把他的好皇孙给赶下了台。纵观整个靖难之役,朱棣打下南京,也就标志着靖难成功了,...

  • 13649731917靖难之役时燕王朱棣兵临城下,朱允炆是如何议和的?
  • 庄受答:燕王朱棣身穿盔甲,骑在马背上,遥望南京城,他的大军不日就可攻下这座都城,他将取得“靖难之役”的胜利。南京城内,建文帝朱允炆如坐针毡,他不愿意向一个藩王投降,打算拼死相抗。此时,翰林院学士方孝孺建议,派一个人出城和朱棣议和,哪怕割让一半国土,和朱棣分而治之也可以接受。朱允炆...

    有友圈,时尚产品用品的交流,为健康绿色生活提供参考

    Copyright© 有友圈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