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古称??

来自:贴吧网友   更新日期:2024-04-28
古代台湾称为什么

台湾自古是我国的领土,东汉称夷洲,隋时改称流求,明代又称北港、东蕃。元明设巡检司于澎湖,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光绪十一年(1876年)建为台湾省。台湾一词最早见于官方文献的是明崇祯八年(1635年)何楷等人的奏疏中,从清初建府始一直沿用至今。

然而“台湾”这一名称由何而来?它的含义又是什么?学术界仍持不同看法,尚难定论。

有人说“台湾”是古代神话传说“岱屿”和“员峤”首字联名“岱员”转变而来的;也有人说“台湾”是因盛行于闽台地区的台风而得名;还有人说“台湾 ”原作“埋冤”,后因其词不详才改称为“台湾”的。意即“明代漳泉人入台者,每为天气所虐,居者辄病死,不得归,故以埋冤名之,志惨也。其后以埋冤不祥,乃改今名”(连横:《台湾通史·开辟篇》)。更多的人则主张“台湾”之名来源于陈第所著《东番记》中的“大员”、周婴《远游篇》中的“台员”和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中的“大湾”。“台湾”则由“大员”、“台员”、“大湾”等或因语音相同转译,或以当地部落名称谓转化而来的。例如《辞海》等都持这种看法。谭其骧等在《我国省区名称的来源》台湾省条中,阐明了“台湾”名称的演变过程和各个时期的地域所指。文中说,十六世纪时有“大员”之称,本指今台南安平镇附近一带,是当地高山族部落名译音。进入十七世纪“大员”又改写成台湾。其时荷兰侵略者在该地所筑的热兰遮(ZeeIandia)城,华人即称之为台湾城。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全岛后,“台湾”所指大致在今台南市一带。清初建立台湾府后,台湾一名所指地域才包括整个岛屿。另一种看法,认为因荷兰人在海湾修城筑台,故名“台湾”。道光重刻本康熙《台湾县志》云:“荷兰设市于此,筑砖城,制若崇台,其海滨沙环水曲曰湾,又泊舟处概谓之湾,此台湾所由名也。”

此外,成书早于《东番记》的《日本一鉴》的《穷河话海》和《桴海图经》两册中,都把台湾称作“大惠”。吴壮达认为“大惠”与《东番记》的“大员” 及后出现的“台员”、“大湾” 都是对同一地理对象的名称从闽南方言转化。他从安平古海湾“大湾”的转化论证“台湾”一名由来于“大湾”。又据康熙《台湾县志》所筑城堡“制若崇台”,“ 台湾”的“台”与“湾”两字联称的含义才成立。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一名才被人们采用。邵秦在《台湾名称由来考略》(载《历史研究》 1982年第2期)一文中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台湾闽音称谓大员、台员、大湾等,在荷兰人侵台前早已存在,在修城筑台前荷兰人也随中国人称安平为“大员 ”;也不同意把“台湾”之称来源于大海湾的“大湾”一名转化而来,因为《东番记》并未记成大湾而写成大员,《远游篇》作台员。“大员”、“台员”在字义上不能表示出海湾之意。“台湾” 应由来于原安平地区土著台窝湾族,以其族名称其地,据调查确认台南城的大湾庄为台窝湾族原住地。“大湾”即“台窝湾”的同音异字。荷兰文献中对安平一带有时写成Tayovoan(台窝湾),有时写成Tyovon(梯窝湾)、Teijoan(大员)、Toyouan(台员)等

中荷两国的两种不同民族语言对该地称呼基本一致的记载,雄辨地证明了关于台湾名称最早来源的出处,即与台湾安平一带土著台窝族名称有关。关于“台湾”名称的由来,目前虽仍存在分歧,但在辞书、报刊出版物中,涉及有关台湾名称来源的有其一定的倾向性,很多专家、学者又都在积极研究探讨这个问题,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能揭开这个谜底。

秦朝称台湾为“瀛州”
三国时期称为“夷州”
隋代改为“流球”
宋朝称“毗舍耶”
明初又叫做“东番”,后来则有“鸡笼山”、“北港”、“笨港”、“台湾窝”等诸种称谓
明代万历年间,才开始有“台湾”之称
民族英雄郑成功率兵收复台湾,曾改名为“东郡”
其子郑经继位时,即更名为“东宁”
清朝更名为“台湾”,并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这是台湾的正式定名。

1、早在春秋时期,称台湾为“岛夷”。

2、先秦时,称台湾为“瀛洲”。

3、秦灭汉兴,称台湾为“东瀛”。

4、三国时,又称台湾为“夷洲”。

5、隋唐至宋朝时,称台湾为“流求”。

6、元朝时,又称台湾为“琉球”。

7、明朝初叶,称台湾为“东番”;商船横渡海峡时,习惯上以台湾北部高山为辨别方向的标记,因山势如罩鸡之笼,故又称“鸡笼”。

8、明朝中叶,台湾又有了“大湾”、“大员”、“台员”之称。福建沿海人民又称之为“埋冤”。因为在开发台湾过程中,不少大陆人民或遇风浪葬身鱼腹,或水土不服客死他乡,“其状其惨,故以‘埋冤’名之”以上四个名称与闽南土语“台湾”的读音相同,故称之。

9、明朝万历年间,因台湾“地形如弯弓,浮海如平台”,遂称之为“台湾”。

10、1662年2月1日,民族英雄郑成功打败了盘踞台湾38年的荷兰殖民者,次年改台湾为“东都”。后来,其子郑经又改“东都”为“东宁”

扩展资料:

台湾同大陆的渊源深厚而久远。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相连,约几百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部分陆地下沉,海水进入,形成台湾海峡,台湾岛才与大陆分离。

台湾早期住民中大部分从中国大陆直接或间接移居而来。1971年和1974年两次在台南市左镇区发现了台湾迄今最早的人类化石“左镇人”。 左镇人和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有亲缘关系,同属中国旧石器时代的晚期智人,于3万年以前从大陆经由福建长途跋涉移居台湾,是最早开发台湾的先驱。 

台湾早期住民中还有少部分属于尼格利陀地域人种的矮黑人和属于琉球人种的琅峤人。 上述台湾早期住民是台湾少数民族(高山族)的祖先。

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230年。三国时期,吴王孙权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一支由一万余名军士、三十多艘船组成的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  是中国大陆居民利用先进的文化知识开发台湾的开始。三国东吴丹阳太守沈莹的《临海水土志》详细记载了当时台湾的生产和生活形态,是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

隋代大陆和台湾的接触增多。隋炀帝曾3次派朱宽、陈棱等人前往流求(今台湾)。9至10世纪的唐末宋初开始有汉族人定居澎湖。

宋元时期汉族人民在澎湖已有相当数量。汉人开拓澎湖后开始向台湾发展,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12世纪中叶南宋将澎湖划归福建路晋江县(今福建晋江)管辖,并派兵戌守。大陆和台湾的联系日渐频繁。

元朝进一步加强对台湾的管理。元世祖曾派员到台湾宣抚,并在澎湖设澎湖巡检司,隶属福建泉州路同安县(今福建厦门),虽然没有直接将台湾岛并入其内,却是中国中央政府对台湾地区的首次官署设置。

明朝初期仍设澎湖巡检司,直至1387年因实施海禁而废除,并把居民迁到漳州、泉州一带。1563年考量沿海治安等因素,复设澎湖巡检司。

明朝以后大陆与台湾的人民往来不绝。永乐年间郑和率船队曾在台湾停留。17世纪20年代的明朝末叶大陆居民开始大规模移居台湾,给台湾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以极大推动。其时福建人颜思齐、郑芝龙为抗拒官府欺压率闽粤居民迁居台湾,一面从事农耕、贸易,一面组织武装力量抗御倭寇和荷兰人。

1628年闽南大旱,百姓无以为生,郑芝龙组织灾民数万到台湾垦荒定居,各地逐渐形成许多村落。台湾自此进入大规模开发时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台湾



周代时称"岱舆”、“员峤”;战国时称“岛峤” ;秦朝时称“瀛洲” ;汉朝称“东夷”。然而,这都是对东南海外岛屿的泛称。三国时期称"夷洲”,而且吴国的船队到达被称为"夷洲"的台湾。

南北朝时称"琉求”,隋朝的船队到达此地。唐、宋以后,大陆与台湾的交往日益频繁。元朝称"瑠求”、“琉球” ;明朝时,官方对台湾的命名有"小琉球”、“小东”、“小番”。

明代学者兼旅行家陈第,于万历三十一年(1603)初随明将沈有容赴台湾,著有《东番记》,称台湾为“东番”。《明史》载:“鸡笼山,在彭湖屿东北,故名北港,又名东番。”

明天启四年(1624)七月,荷兰人撤离澎湖到台湾,从台湾西南的鹿耳门进入当时称为台湾的一鲲鯓岛,并开始筑城垣,初名为奥伦治(orange)城,至天启七年更名为热兰遮(zeelandia)城,即后来所称的红毛城或王城、赤嵌城、安平城、台湾城,成为荷兰驻台长官的驻在地及统治中心。

赤嵌城北对岸的北线尾,逐渐成为繁华街市,南明永历七年(1653),荷兰人又于此地筑城,称为普罗文查城,即后来所称的红毛楼或赤嵌楼。荷兰人将其作为商务、政务机关中心。

其后又在魍港(wangkan)等地建筑炮台,以防北部海岸。至此,荷人以台南为首府,以一鲲鯓岛为贸易地点,在荷兰东印度公司控制下,统治台湾。荷兰人侵入台湾后,其扩张势力逐步深人台湾各地,对台湾土著先住民大加挞伐,迫其归顺臣服,并用荷兰语对先住民居住地进行命名。

台湾一名源于西拉雅族的台窝湾支族。台湾在秦汉时称“东鳀”。三国时称“东夷”。元时称“瑠求”。明万历年间正式在公文上使用台湾一名。清光绪11年(1885年)设台湾省。取全称中的“台”字作为简称。

扩展资料

台湾的地理环境:

台湾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坐落在东经119°18´03"至124°34´30",北纬20°45´25"至25°56´30"的区域内。东临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

全境有台湾本岛、澎湖列岛以及钓鱼列岛组成,总面积36006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3.1‰。台湾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西控大陆,东临大洋,南隔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群岛相对,东北连接琉球群岛,是太平洋西缘诸岛弧的一环,为琉球与吕宋弧的汇合点。

北据签到群岛与南据印尼群岛的距离约略相等。它扼守我国大陆东缘的东海和南海,是连接东南亚、太平洋各国的枢纽。自明清以来,素有“七省藩篱”、“东南门户”之称。台湾海峡,是连接东海和南海的重要通道,全场333公里,平均宽度230公里,最窄处仅130公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台湾



秦朝称台湾为“瀛州”,三国时期称为“夷州”,隋代改为“流求”,宋朝称“毗舍耶”,明初又叫做“东番”,后来则有“鸡笼山”、“北港”、“笨港”、“台湾窝”等诸种称谓。直到明代万历年间,才开始有“台湾”之称。民族英雄郑成功率兵收复台湾,曾改名为“东都”,其子郑经继位时,即更名为“东宁”。清朝更名为“台湾”,并设置台湾府,录属于福建省,这是台湾的正式定名。

关于台湾名称的由来,归纳起来有几种说法:一说,因为该岛浮海如平台,地形似弯弓,故名台湾;一说,根据台南附近的土人“大恩”二字的转音而得名;一说,是由闽南话“台员”转音而得名;一说,是从“台湾窝”(高山族浦族中的一个族称)演变而来。

您好楼主很荣幸为您解答“台湾”这一名称出现不过300多年,但是两岸民众对台湾早有称呼,历史上对台湾的称呼有近十个,如《禹贡》中的“岛夷”,汉代的“东”、“东鲲”,三国时代的“夷洲”,隋代的“琉求”、“流求”等,明代万历年间在公文中出现“台湾”。从有记载的文字看,两岸早在公元230年,东吴君主孙权即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水军到达被他们称为“夷洲”的台湾,这也是历史上有书为证的中国王朝第一次与台湾的联系……

就是东番或东宁,至于夷洲琉球明显不是台湾,三国记录夷洲有农耕有纺织四面环山,并有越王射白遗迹,显然是舟山,越国登陆管理过舟山,越王射白应是箭射了一个白色石头宣誓管理权,卫温找到了这个山顶白色大石头。而台湾确认是西班牙人登陆都没农耕没纺织,遍地是狩猎部族。东番是明代称呼,指东方的番人岛屿,东宁也是明代称呼当时倭寇盘踞,倭寇离开后称东宁就是东边安静了。至于什么鸡笼,台湾,打狗都是西班牙人与荷兰人登陆以后才有的名称,应是西班牙人与荷兰人营地区域当地平埔族的地名

台湾自古是我国的领土,东汉称夷洲,隋时改称流求,明代又称北港、东蕃。元明设巡检司于澎湖,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光绪十一年(1876年)建为台湾省。台湾一词最早见于官方文献的是明崇祯八年(1635年)何楷等人的奏疏中,从清初建府始一直沿用至今。

然而“台湾”这一名称由何而来?它的含义又是什么?学术界仍持不同看法,尚难定论。

有人说“台湾”是古代神话传说“岱屿”和“员峤”首字联名“岱员”转变而来的;也有人说“台湾”是因盛行于闽台地区的台风而得名;还有人说“台湾 ”原作“埋冤”,后因其词不详才改称为“台湾”的。意即“明代漳泉人入台者,每为天气所虐,居者辄病死,不得归,故以埋冤名之,志惨也。其后以埋冤不祥,乃改今名”(连横:《台湾通史·开辟篇》)。更多的人则主张“台湾”之名来源于陈第所著《东番记》中的“大员”、周婴《远游篇》中的“台员”和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中的“大湾”。“台湾”则由“大员”、“台员”、“大湾”等或因语音相同转译,或以当地部落名称谓转化而来的。例如《辞海》等都持这种看法。谭其骧等在《我国省区名称的来源》台湾省条中,阐明了“台湾”名称的演变过程和各个时期的地域所指。文中说,十六世纪时有“大员”之称,本指今台南安平镇附近一带,是当地高山族部落名译音。进入十七世纪“大员”又改写成台湾。其时荷兰侵略者在该地所筑的热兰遮(ZeeIandia)城,华人即称之为台湾城。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全岛后,“台湾”所指大致在今台南市一带。清初建立台湾府后,台湾一名所指地域才包括整个岛屿。另一种看法,认为因荷兰人在海湾修城筑台,故名“台湾”。道光重刻本康熙《台湾县志》云:“荷兰设市于此,筑砖城,制若崇台,其海滨沙环水曲曰湾,又泊舟处概谓之湾,此台湾所由名也。”

此外,成书早于《东番记》的《日本一鉴》的《穷河话海》和《桴海图经》两册中,都把台湾称作“大惠”。吴壮达认为“大惠”与《东番记》的“大员” 及后出现的“台员”、“大湾” 都是对同一地理对象的名称从闽南方言转化。他从安平古海湾“大湾”的转化论证“台湾”一名由来于“大湾”。又据康熙《台湾县志》所筑城堡“制若崇台”,“ 台湾”的“台”与“湾”两字联称的含义才成立。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一名才被人们采用。邵秦在《台湾名称由来考略》(载《历史研究》 1982年第2期)一文中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台湾闽音称谓大员、台员、大湾等,在荷兰人侵台前早已存在,在修城筑台前荷兰人也随中国人称安平为“大员 ”;也不同意把“台湾”之称来源于大海湾的“大湾”一名转化而来,因为《东番记》并未记成大湾而写成大员,《远游篇》作台员。“大员”、“台员”在字义上不能表示出海湾之意。“台湾” 应由来于原安平地区土著台窝湾族,以其族名称其地,据调查确认台南城的大湾庄为台窝湾族原住地。“大湾”即“台窝湾”的同音异字。荷兰文献中对安平一带有时写成Tayovoan(台窝湾),有时写成Tyovon(梯窝湾)、Teijoan(大员)、Toyouan(台员)等

中荷两国的两种不同民族语言对该地称呼基本一致的记载,雄辨地证明了关于台湾名称最早来源的出处,即与台湾安平一带土著台窝族名称有关。关于“台湾”名称的由来,目前虽仍存在分歧,但在辞书、报刊出版物中,涉及有关台湾名称来源的有其一定的倾向性,很多专家、学者又都在积极研究探讨这个问题,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能揭开这个谜底。

秦朝称台湾为“瀛州”
三国时期称为“夷州”
隋代改为“流球”
宋朝称“毗舍耶”
明初又叫做“东番”,后来则有“鸡笼山”、“北港”、“笨港”、“台湾窝”等诸种称谓
明代万历年间,才开始有“台湾”之称
民族英雄郑成功率兵收复台湾,曾改名为“东郡”
其子郑经继位时,即更名为“东宁”
清朝更名为“台湾”,并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这是台湾的正式定名。

  • 18465651130台湾在古代被称为 古代台湾叫什么名字
  • 闾瑾答:春秋战国时期称台湾为“岛夷”;秦朝称“瀛州”;三国时期称“夷洲”; 隋朝至元朝称“流求”。 明朝中期以后民间对台湾的称呼很多,如“鸡笼”(指台湾北部)、“北港”(台湾西部沿海的通称)、“大员”、“台员”、...

  • 18465651130台湾从古至今的称呼(按历史先后排序)
  • 闾瑾答:三国时期:夷州。隋唐时期:流球。元朝:琉球。明朝:小琉球。清朝:台湾。

  • 18465651130台湾古代叫什么名字
  • 闾瑾答:台湾在古代曾被称为“夷洲”、“琉球”、“东番”等。台湾省的名称在历朝历代屡有变更,汉朝和三国时期称“夷洲”,隋朝与唐朝时称“流求”,宋朝时称“流求”或“琉求”,元朝时称“琉求”或“瑠求”,明朝洪武年间...

  • 18465651130台湾在古代称为什么啊
  • 闾瑾答:秦朝称台湾为“瀛州” 三国时期称为“夷州” 隋代改为“流球” 宋朝称“毗舍耶” 明初又叫做“东番”,后来则有“鸡笼山”、“北港”、“笨港”、“台湾窝”等诸种称谓 明代万历年间,才开始有“台湾”之称...

  • 18465651130台湾古称什么?
  • 闾瑾答:秦朝称台湾为“瀛州”三国时期称为“夷州”隋代改为“流球”宋朝称“毗舍耶”明初又叫做“东番”,后来则有“鸡笼山”、“北港”、“笨港”、“台湾窝”等诸种称谓 明代万历年间,才开始有“台湾”之称 民族英雄郑成功...

  • 18465651130古代台湾叫做琉球吗?
  • 闾瑾答:答案:叫做琉球。台湾在古代曾被称为“夷洲”、“琉球”、“东番”等。据三国东吴人氏沈莹所著《临海水土志》称:夷洲在临海郡(即今浙江宁海往南一带)东南两千里,由此可以确知“夷洲”即今日台湾。《元史·琉求传》...

  • 18465651130古代台湾称为什么
  • 闾瑾答:回答:台湾自古是我国的领土,东汉称夷洲,隋时改称流求,明代又称北港、东蕃。元明设巡检司于澎湖,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光绪十一年(1876年)建为台湾省。台湾一词最早见于官方文献的是明崇祯八年(16...

  • 18465651130中国台湾有哪些古称
  • 闾瑾答:秦朝称台湾为“瀛州”三国时期称为“夷州”隋代改为“流球”宋朝称“毗舍耶”明初又叫做“东番”,后来则有“鸡笼山”、“北港”、“笨港”、“台湾窝”等诸种称谓 明代万历年间,才开始有“台湾”之称 民族英雄郑成功...

  • 18465651130台湾古称是什么呢?
  • 闾瑾答:1. 在三国时期,台湾被称为夷洲。2. 隋朝时期,台湾的名称被改为琉球。3. 唐朝时期,台湾被称为“流求”或“琉求”。4. 元朝时期,台湾的称呼为“琉求”或“瑠求”。5. 明朝洪武年间,台湾被称为“琉球”。6. ...

  • 18465651130台湾古称是什么呢?
  • 闾瑾答:又被称为“宝岛”。历史文化:台湾文化以中华文化为主体,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现代融合日本和欧美文化,呈现多元风貌。台湾文化无论从根源还是从其内容、特征和表现形态上,都与中华文化属于同一系统,就其本质而言,...

    有友圈,时尚产品用品的交流,为健康绿色生活提供参考

    Copyright© 有友圈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