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是怎么回事?

来自:贴吧网友   更新日期:2024-05-31
明代靖难之役的“靖难”是什么意思?

“靖难”的意思:“靖”指平息,扫平,清除。“靖难”代表平定祸乱,平息战乱,扫平奸臣的意思。
朱元璋当国时,恐权臣篡权,规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举兵清君侧的权利,他在《皇明祖训》中说:“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译文:朝中没有正直的大臣,其中有乱臣贼子,必须发兵讨伐,将皇帝身边的乱臣贼子清理干净。)
朱棣以此为理由,指齐泰、黄子澄为奸臣,须加诛讨,并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即靖祸难之意。故而靖难之役中朱棣的口号是“清君侧,靖国难”。

扩展资料
结果: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燕军抵金陵。徐增寿作内应,事败,被朱允炆亲自诛杀于左顺门。守卫金川门(位于南京城西北面)的朱橞和李景隆望见朱棣麾盖,开门迎降,是为金川门之变。燕军攻入金陵,江山易主。靖难之役结束。
为了更有效率地处理国务,建文四年(1402年)八月初一,朱棣令解缙、黄淮入直文渊阁,预机务。随后扩充内阁至七人。从此内阁开始在明朝政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清朝仍沿用此制度。
由于靖难之役时,京中宦官提供的情报帮助成祖击败惠帝,成祖即位后便改变太祖以来禁止宦官干政的政策,开始重用宦官。
一方面,明朝出现了郑和等著名的优秀宦官,下西洋宣扬国威;另一方面,由于司礼监、东厂等宦官掌权的部门地位提高,且地方镇守、监督采办等重要工作皆由宦官担任(不全为朱棣设置),埋下了日后宦官祸国的种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靖难之役


这首诗是反映征讨南诏的事。南诏(在今云南大理一带),是唐时我国西南地区民族建立的一个政权,其王受唐朝廷的册封。据《资治通鉴》记载,天宝九载(750),杨国忠荐鲜于仲通为剑南节度使,仲通专横粗暴,失南诏人心,而云南太守张虔陀又对南诏王阁罗凤多所凌辱和征求,遂激起南诏反抗。次年夏,鲜于仲通发兵八万征讨,阁罗凤遣使谢罪,仲通不准,与阁罗凤战于西洱河,惨败,伤亡六万。杨国忠为他隐瞒败迹,又在东西两京和河南、河北地区大肆征兵。诗即以这一事件为背景,却不拘泥于其事,而是通过艺术的概括,深入挖掘事件的根源,将矛头指向唐王朝的国策。
  开头四句展现了一幅紧急军事行动的场面:军书飞驰,征调急切,一片喧呼救边的叫嚷声,连栖鸟也不得安巢。短短几句诗渲染出一种紧迫的气氛,“羽檄”,已是紧急文书,又以流星喻之,更显出十万火急。“喧呼”,已见催迫之状,又以群鸟惊鸣烘托之,愈见其督驱骚扰之甚,使人有鸡飞狗跳之感。这些都是以夸饰的笔墨,给人以强烈的印象。从事情的原委上看,下文“借问”四句言在楚地征兵,远征南诏,才是叙事之始。但是诗人没有从这里开头,而是截取一个惊人心目的镜头以为开端,将本事留到下面再补叙,避开平铺直叙的写法,使诗起得警动有势,能一下子抓住读者,是很巧妙的结构。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建文元年到建文四年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靖难之役是明朝历史上第一场皇帝和藩王之间的内战,导致了明朝皇位的改变,也极大影响了此后二百多年明朝政治、思想的走向。

“靖难”的意思:“靖”指平息,扫平,清除。“靖难”代表平定祸乱,平息战乱,扫平奸臣的意思。
朱元璋当国时,恐权臣篡权,规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举兵清君侧的权利,他在《皇明祖训》中说:“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译文:朝中没有正直的大臣,其中有乱臣贼子,必须发兵讨伐,将皇帝身边的乱臣贼子清理干净。)
朱棣以此为理由,指齐泰、黄子澄为奸臣,须加诛讨,并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即靖祸难之意。故而靖难之役中朱棣的口号是“清君侧,靖国难”。

扩展资料
结果: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燕军抵金陵。徐增寿作内应,事败,被朱允炆亲自诛杀于左顺门。守卫金川门(位于南京城西北面)的朱橞和李景隆望见朱棣麾盖,开门迎降,是为金川门之变。燕军攻入金陵,江山易主。靖难之役结束。
为了更有效率地处理国务,建文四年(1402年)八月初一,朱棣令解缙、黄淮入直文渊阁,预机务。随后扩充内阁至七人。从此内阁开始在明朝政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清朝仍沿用此制度。
由于靖难之役时,京中宦官提供的情报帮助成祖击败惠帝,成祖即位后便改变太祖以来禁止宦官干政的政策,开始重用宦官。
一方面,明朝出现了郑和等著名的优秀宦官,下西洋宣扬国威;另一方面,由于司礼监、东厂等宦官掌权的部门地位提高,且地方镇守、监督采办等重要工作皆由宦官担任(不全为朱棣设置),埋下了日后宦官祸国的种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靖难之役


  • 15611556995历史上为什么会发生靖难之役?
  • 虞苑答: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这个“靖难”的意思:“靖”指平息,扫平,清除。“靖难”代表平定祸乱,平息战乱,扫平奸臣的意思。是中国明朝建文年间发生的内战,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战争。建文元年七月初五(1399年8月6日),因建文帝削藩引起明太祖第四子燕王...

  • 15611556995朱棣起兵为什么叫靖难
  • 虞苑答:为了与各国来人交流,同时还设置了四夷馆,专掌翻译各国及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四夷馆下设有朝鲜、日本、安南、暹罗、鞑靼、满加刺、畏兀兀、琉球8个馆。要求馆内工作人员熟悉外语,以利于接待时的相互交谈,同时设会同馆接待外国使臣。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靖难之役 ...

  • 15611556995朱棣起兵为什么叫靖难?
  • 虞苑答:靖难”“靖”即“平定”,“难”表示祸乱,“靖难”代表“平定祸乱"。由于朱棣赢了这场战斗,最初朱棣赢了,这场战斗的名字就必须有朱棣本人来定名,称为靖难之役。公元1399年既建文元年,在建文帝不断削藩压力下,燕王朱棣在谋士姚广孝的策划下,自北平起兵造反,号称清君侧,指建文帝身边的齐泰和黄子...

  • 15611556995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靖难之役”是怎么回事呢?
  • 虞苑答:在大明王朝里朱棣是个很牛的一个皇帝,在政绩上甚至都可以和他老爹比拼。朱棣在他这个夺来的皇位上做的可谓是顺风顺水,就好像皇位本来就该是他的一样,相比他的侄子朱允炆,他的手段更加老辣,强硬,奸诈,善于谋略。那么他 的皇位怎么来的呢?这可要从一场有名的夺皇位战争说起——靖难之役 公元...

  • 15611556995以靖难为由,燕王朱棣起兵反叛,“靖难”是怎么回事?
  • 虞苑答:就这样各个藩王各自发展,给他们的权力太大了,到了后面很有可能出现大问题。但是朱元璋不听他的,而且还杀了他。朱元璋也是有规定的,不许这些儿子互相的来往,而且来京都不可以一起来只能一个一个来,这就是节制他们的一个办法吧 。靖难是朱元璋说过的,就是害怕权臣谋权篡位,所以说藩王有清君侧和杀...

  • 15611556995靖难之役是怎么回事?
  • 虞苑答:开头四句展现了一幅紧急军事行动的场面:军书飞驰,征调急切,一片喧呼救边的叫嚷声,连栖鸟也不得安巢。短短几句诗渲染出一种紧迫的气氛,“羽檄”,已是紧急文书,又以流星喻之,更显出十万火急。“喧呼”,已见催迫之状,又以群鸟惊鸣烘托之,愈见其督驱骚扰之甚,使人有鸡飞狗跳之感。这...

  • 15611556995明史上大名鼎鼎的靖难之役,到底是怎么回事?
  • 虞苑答:朱标因病去世导致 建文帝朱允炆是朱标的儿子,朱允炆本来是当不了皇帝的,朱元璋一直对他的父亲寄予厚望,将许多权力都给了朱标,比如重要的春闱和官员的任命等等,所以朱标的势力是十分巨大的,他所掌握的权力仅次于朱元璋,如果是朱标即位就不会发生靖难之役了,但是朱标在朱元璋晚年的时候生病去世了,...

  • 15611556995靖难之役朱棣只攻破了南京,其他地方不费一兵一卒,为何天下臣服?
  • 虞苑答:即使如此,朱棣与朱允炆之间的差距还是非常大的,朱棣仅有燕王封地及周边城池,而朱允炆却是正宗的大明天子,坐拥除北平及周边之外所有的地盘,真比实力的话,朱允炆的硬实力是朱棣的十倍,而且朱炆是朱元璋选定的皇帝,有着正统的名义,在名义上也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但是,历时三年的靖难之役,以朱允...

  • 15611556995朱棣起兵为什么叫靖难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
  • 虞苑答:“靖难”实际上就是朱棣以帮助朝廷度过危机作为自己谋反篡位的借口,其为这场战争取名为“靖难之役”。朱棣在赢得战斗后,将这次战争的名称命为“靖难”,其发动战争的原因是为了反抗削藩,保护自己的利益,还有为了满足自己的野心,改朝换代登上皇位。靖难之役简介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建文元年(...

  • 15611556995李渊在位发生“玄武门之变”,为什么“靖难之役”发生在朱元璋死后...
  • 虞苑答:朱棣之所以在朱元璋死了以后发动靖难之役,因为朱棣在朱元璋活着的时候,手里没有可实际控制的军队,实力不行。朱元璋手下的将领没有人听朱棣的,和李世民的情况大不相同。李世民那时候什么都有,要兵有兵,要将有将,要军师有军师。当时朱标是太子,太子仁慈宽厚,深得百官的爱戴。朱元璋又很强势,权利...

    有友圈,时尚产品用品的交流,为健康绿色生活提供参考

    Copyright© 有友圈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