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共几次

来自:贴吧网友   更新日期:2024-05-31
郑和下西洋几次?

七次。
1、第一次
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三宝太监郑和第一次受命下西洋。途径麻喏八歇国时,该国东西二王交战,西王误杀郑和船队登岸人员。事件发生后,西王派使者谢罪。郑和鉴于西王请罪受罚,对该事件予以克制。后两国得以和睦相处。
在三佛齐旧港,郑和招谕当地海盗陈祖义,陈祖义诈降,图谋袭击郑和船队。郑和击败了他,杀敌五千余人,烧毁敌船十艘,俘获敌船七艘,生擒陈祖义等三人。其后,郑和任命广东华侨施进卿为旧港之主。
永乐五年(1407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郑和船队携诸国使者、押陈祖义等俘虏还朝。明成祖下令斩杀了陈祖义等三人,又宽恕了谢罪的西王,并对郑和此行感到满意,赏赐了旧港之战的有功将士。

2、第二次
郑和回国后,立即进行第二次远航准备,这次远航的主要是送外国使节回国,规模较小。郑和船队在永乐五年(1407年)奉命出发,访问了占城(今越南中南部)、暹罗(今泰国)、爪哇和苏门答剌北部,然后再一次驶往印度洋,以柯枝和古里为目的地。
明朝使节们正式册封古里王,并在古里刻石立碑以纪念这一盛事。这次的回国途中有一部分船队访问了暹罗和爪。到锡兰时,郑和船队向有关佛寺布施了金、银、丝绢、香油等。
永乐七年二月初一(1409年2月15日),郑和、王景弘立《布施锡兰山佛寺碑》,记述了所施之物。此碑现存科伦坡博物馆。永乐七年(1409年)夏,郑和船队还朝。
这次下西洋,《明实录》及《明史》均未记载,上述永乐五年至七年的出访时间系据《天妃之神灵应记》,学界就此仍存有争议。
3、第三次
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成祖命正使太监郑和、副使王景弘、候显率领官兵二万七千余人,驾驶海舶四十八艘,从太仓刘家港启航,敕使占城,宾童龙,真腊,暹罗,假里马丁,交阑山,爪哇,重迦罗,吉里闷地,古里,满剌加,彭亨。
东西竺,龙牙迦邈,淡洋,苏门答剌,花面,龙涎屿,翠兰屿,阿鲁,锡兰,小葛兰,柯枝,榜葛剌,卜剌哇,竹步,木骨都束,苏禄等国。费信、马欢等人会同前往。
满剌加当时是暹罗属地,正使郑和奉成祖命招敕,赐给当地酋长双台银印,冠带袍服,树碑并建立满剌加国,暹罗自此不敢侵扰满剌加。
满剌加国王感念明朝的帮助,后曾于永乐十三年(1415年)亲赴明帝国朝觐。满剌加九洲山盛产沉香,黄熟香;郑和等差官兵入山采香,得直径八九尺,长八九丈的标本6株。
4、第四次
永乐十年(1412年)十一月,成祖命正使太监郑和,副使王景弘等奉命统军二万七千余人,驾海舶四十(马欢记为“宝船六十三号”),出使满剌加,爪哇,占城,苏门答剌,柯枝,古里,南渤里,彭亨,吉兰丹,加异勒,勿鲁谟斯,比剌,溜山,孙剌等国。
船队于永乐十一年(1413年)出发,使团中包括官员868人,兵26800人,指挥93人,都指挥2人,书手140人,百户430人,户部郎中1人,阴阳官1人,教谕1人,舍人2人,医官医士180人。
正使太监7人,监丞5人,少监10人,内官内使53人其中包括翻译官马欢,陕西西安羊市大街清真寺掌教哈三,指挥唐敬、王衡、林子宣、胡俊、哈同等。
5、第五次
永乐十四年十二月,明成祖命郑和等人护送古里、爪哇、满剌加、占城、锡兰山、木骨都束、溜山、喃渤里、卜剌哇、苏门答剌、麻林、剌撒、忽鲁谟斯、柯枝、南巫里、沙里湾泥、彭亨各国使者及旧港宣慰使归国。
永乐十五年五月十六日(1417年6月)总兵太监郑和率船队出发,随行有僧人慧信,将领朱真、唐敬等。郑和奉命在柯枝诏赐国王印诰,封国中大山为镇国山,并立碑铭文。
忽鲁谟斯进贡狮子、金钱豹、西马;阿丹国进贡“麒麟”;祖法尔进贡长角马;木骨都束进贡花福鹿、狮子;卜剌哇进贡千里骆驼、鸵鸡;爪哇、古里进贡麾里羔兽。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1419年8月8日)回国。
宋末泉州市舶司提举蒲寿庚之侄蒲日和,也与太监郑和,奉敕往西洋寻玉玺,有功,加封泉州卫镇抚。
6、第六次
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明成祖命令郑和送十六国使臣回国。
为赶东北季风,郑和率船队很快出发,到达国家及地区有占城、暹罗、忽鲁谟斯、阿丹、祖法儿、刺撒、卜剌哇、木骨都束、竹步(今索马里朱巴河)、麻林、古里、柯枝、加异勒、锡兰山、溜山、南巫里、苏门答剌、阿鲁、满刺加、甘巴里、幔八萨(今肯尼亚的蒙巴萨)。
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日(1422年9月3日)郑和船队回国,随船来访的有暹罗、苏门答剌和阿丹等国使节。
7、第七次
宣德五年(1430年)明宣宗朱瞻基命郑和往西洋忽鲁谟斯等国公干,随行有太监王景弘、李兴、朱良、杨真,右少保洪保等人。
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根据明代祝允明《前闻记·下西洋》记载,有官校、旗军、火长、舵工、班碇手、通事、办事、书弄手、医士、铁锚搭材等匠、水手、民梢等共27550人。
宣德六年(1431年)二月二十六日,郑和船队抵达福建长乐港,在长乐停留约半年,在此期间,郑和曾率领兴平三卫指挥千百户和州府官员,到福建湄州屿,卖办木石,重修湄州天妃宫。
又在长乐县南山三峰塔寺之旁,修建长乐天妃宫,十一月建成,树立《天妃灵验之记》碑,并铸造铜钟一口,铭文:“永远长生供养,祈保西洋往回平安,吉祥如意者,大明宣德六年岁次辛亥仲夏吉日,太监郑和,王景弘同官军人等,发心铸造铜钟一口。”
这次航行,郑和船队从竹步西行,最远到达非洲南端,接近莫桑比克海峡。一说郑和在这次航行的过程中去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一共七次。
郑和下西洋分别到达的国家有:占城、爪哇、真腊、旧港、暹罗、古里、满剌加、勃泥、苏门答刺、阿鲁、柯枝。
大葛兰、小葛兰、西洋琐里、苏禄、加异勒、阿丹、南巫里、甘巴里、兰山、彭亨、急兰丹、忽鲁谟斯。
溜山、孙刺、木骨都束、麻林地、刺撒、祖法儿、竹步、慢八撒、天方、黎代、那孤儿、沙里湾尼和不刺哇国。
宣德九年(1434年)六月,王景弘受命以正使身份率船队出使南洋诸国。回国时,苏门答腊国王遣其弟哈尼者罕随船队到北京朝贡。不久,明宣宗去世,明英宗继位。
正统元年(1436年),明廷遣回古里等十二国使臣。 一说,辅政大臣还曾于该年以明英宗的名义命南京守备太监王景弘停罢采买营造 ,这与《明实录》原文有出入。
但无论如何,下西洋已然落幕。天顺二年(1458年)至三年(1459年),太监福安几次向明英宗派陈奏自下西洋停罢后珍珠、黄金等奢侈品不足,并曾请求派官员下西洋采购黄金,为明英宗所拒。

扩展资料:
郑和下西洋以和平使者的身份,本着“和则相生”、“乐群贵和”的方针与亚洲各国友好往来。“1911 年,锡兰岛上的加勒发现当年郑和在锡兰山佛寺布施所刻的石碑。
根据当年参加西洋之行的费信记载,这块石碑是在郑和第三次下西洋是预先在国内刻制的,并运至锡兰佛堂山树立。碑文用汉文、泰米尔文和波斯文三种文字书写。
令人惊奇的是,这块石碑上三种文字所书写的内容虽在贡物的名单上大致相同,但所颂扬的神的对象却不一样。”
从郑和使团在锡兰国树立的这块宗教石碑情况看,尽管宗教信仰不同,明朝仍有和锡兰国各种宗教势力建立良好关系的愿望。
郑和不希望宗教的对立而影响在西洋的航行,因而采用这种方式来求同存异,从中亦反映了儒家文化“贵和”的思想。
据史料记载面对傲慢不恭并且从事海盗活动的锡兰山国王亚烈苦奈儿,郑和等人最初采取了回避冲突的态度,忍辱负重,贵和、重和,试图化干戈为玉帛。
但最终因自身出现危险所以才被迫予以应战。永乐九年( 1411),郑和将亚烈苦奈儿归献明朝,“群臣请诛之,上悯其愚无知,命姑释之,给与衣食,命礼部择其属之贤者立为王,以承国祀。”
从郑和以至明成祖处理此事所表现出来的思想行为倾向看,明朝君臣并没有依恃自身武力而控制对方,而以“和”来协调两国关系发展。
儒家主张自我修炼的内敛人格,提倡“和”为贵、“温良恭让”、“君子无所争”的文化思想与西方所提倡的向外扩散、开拓和追求的意识迥然不同。
郑和七次出使西洋,本着“宣德化而柔远夷”,“民胞物与, 泛爱万物”的思想来往于西洋和印度洋之间。儒家的“仁爱”思想使郑和在海外诸国“施恩布德”,“华夷同视”。
重情义,轻利益,“乐群贵和”的儒家文化影响着郑和的整个航行生涯。正是在儒家文化的浸润下,尽管郑和以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力量访问西洋诸国。
也不会在海外广建殖民地,更不会实行血腥的殖民掠夺和罪恶的黑奴贸易活动。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交流,对稳定该地区秩序起了重要作用。
也为明清两朝为核心的周边国家“汉文化圈”的形成作出积极作用。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儒家文化铸造了郑和,而郑和却用儒家文化谱写了另外一种世界文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郑和下西洋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郑和下西洋:儒家式海洋战略典型

7次。第一次是永乐三年(1405)五月己卯,“中官郑和等赍敕命出使往谕西洋诸国”;第二次永乐五年回加不久复受命出使西洋,永乐七年(1409)回国;第三次至永乐九年(1411)六月乙巳,“内官郑和使西洋诸国还,献所俘锡兰山国王亚烈苦奈儿并真家属”;第四次永乐十三年(1415)七月癸卯,“郑和等第四次奉使西洋等国还。九月壬一寅,郑和献所获苏门答刺贼首苏干刺等于行在。”第五次
永乐15年(1417)五月十六日,郑和在泉州伊斯兰教灵山圣墓行香并勒石纪念,不久即统帅舟师下西洋;永乐十七年(1419)七月戊午,“官军自西洋还”,受到成祖的赏劳。第六次,永乐十九年(1421)正月癸巳,“郑和等第六次奉使西洋诸国”;永乐二十年(1422)八月壬寅,“中官郑和等使诸蕃国还,暹罗、苏门答刺、阿丹等国悉遣使随和贡方物。”第七次,宣德五年(1430)六月戊寅,“遣太监郑和等赍诏往谕诸番国”。这时,郑和已所届花甲。宣宗诏谕下达后,郑和并未立即成行。第二年(1431)正月,他在太仓刘家港天妃宫刊勒《通番事迹碑》;十一月,又在长乐南山寺刊立《天妃之神灵应碑》,并“驻泊兹港,等候朔风开洋”。直到这一年的十二月九日,他才率船队出五虎门,正式起航。宣德八年(1433),郑和“奉使历忽鲁谟斯第十七国而还”。不久,约在宣德十年(1435),他默默地在南京辞世,终年65岁。

前后共计七次

郑和一共7次下西洋

7次

七次

七次。
1、第一次
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三宝太监郑和第一次受命下西洋。途径麻喏八歇国时,该国东西二王交战,西王误杀郑和船队登岸人员。事件发生后,西王派使者谢罪。郑和鉴于西王请罪受罚,对该事件予以克制。后两国得以和睦相处。
在三佛齐旧港,郑和招谕当地海盗陈祖义,陈祖义诈降,图谋袭击郑和船队。郑和击败了他,杀敌五千余人,烧毁敌船十艘,俘获敌船七艘,生擒陈祖义等三人。其后,郑和任命广东华侨施进卿为旧港之主。
永乐五年(1407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郑和船队携诸国使者、押陈祖义等俘虏还朝。明成祖下令斩杀了陈祖义等三人,又宽恕了谢罪的西王,并对郑和此行感到满意,赏赐了旧港之战的有功将士。

2、第二次
郑和回国后,立即进行第二次远航准备,这次远航的主要是送外国使节回国,规模较小。郑和船队在永乐五年(1407年)奉命出发,访问了占城(今越南中南部)、暹罗(今泰国)、爪哇和苏门答剌北部,然后再一次驶往印度洋,以柯枝和古里为目的地。
明朝使节们正式册封古里王,并在古里刻石立碑以纪念这一盛事。这次的回国途中有一部分船队访问了暹罗和爪。到锡兰时,郑和船队向有关佛寺布施了金、银、丝绢、香油等。
永乐七年二月初一(1409年2月15日),郑和、王景弘立《布施锡兰山佛寺碑》,记述了所施之物。此碑现存科伦坡博物馆。永乐七年(1409年)夏,郑和船队还朝。
这次下西洋,《明实录》及《明史》均未记载,上述永乐五年至七年的出访时间系据《天妃之神灵应记》,学界就此仍存有争议。
3、第三次
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成祖命正使太监郑和、副使王景弘、候显率领官兵二万七千余人,驾驶海舶四十八艘,从太仓刘家港启航,敕使占城,宾童龙,真腊,暹罗,假里马丁,交阑山,爪哇,重迦罗,吉里闷地,古里,满剌加,彭亨。
东西竺,龙牙迦邈,淡洋,苏门答剌,花面,龙涎屿,翠兰屿,阿鲁,锡兰,小葛兰,柯枝,榜葛剌,卜剌哇,竹步,木骨都束,苏禄等国。费信、马欢等人会同前往。
满剌加当时是暹罗属地,正使郑和奉成祖命招敕,赐给当地酋长双台银印,冠带袍服,树碑并建立满剌加国,暹罗自此不敢侵扰满剌加。
满剌加国王感念明朝的帮助,后曾于永乐十三年(1415年)亲赴明帝国朝觐。满剌加九洲山盛产沉香,黄熟香;郑和等差官兵入山采香,得直径八九尺,长八九丈的标本6株。
4、第四次
永乐十年(1412年)十一月,成祖命正使太监郑和,副使王景弘等奉命统军二万七千余人,驾海舶四十(马欢记为“宝船六十三号”),出使满剌加,爪哇,占城,苏门答剌,柯枝,古里,南渤里,彭亨,吉兰丹,加异勒,勿鲁谟斯,比剌,溜山,孙剌等国。
船队于永乐十一年(1413年)出发,使团中包括官员868人,兵26800人,指挥93人,都指挥2人,书手140人,百户430人,户部郎中1人,阴阳官1人,教谕1人,舍人2人,医官医士180人。
正使太监7人,监丞5人,少监10人,内官内使53人其中包括翻译官马欢,陕西西安羊市大街清真寺掌教哈三,指挥唐敬、王衡、林子宣、胡俊、哈同等。
5、第五次
永乐十四年十二月,明成祖命郑和等人护送古里、爪哇、满剌加、占城、锡兰山、木骨都束、溜山、喃渤里、卜剌哇、苏门答剌、麻林、剌撒、忽鲁谟斯、柯枝、南巫里、沙里湾泥、彭亨各国使者及旧港宣慰使归国。
永乐十五年五月十六日(1417年6月)总兵太监郑和率船队出发,随行有僧人慧信,将领朱真、唐敬等。郑和奉命在柯枝诏赐国王印诰,封国中大山为镇国山,并立碑铭文。
忽鲁谟斯进贡狮子、金钱豹、西马;阿丹国进贡“麒麟”;祖法尔进贡长角马;木骨都束进贡花福鹿、狮子;卜剌哇进贡千里骆驼、鸵鸡;爪哇、古里进贡麾里羔兽。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1419年8月8日)回国。
宋末泉州市舶司提举蒲寿庚之侄蒲日和,也与太监郑和,奉敕往西洋寻玉玺,有功,加封泉州卫镇抚。
6、第六次
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明成祖命令郑和送十六国使臣回国。
为赶东北季风,郑和率船队很快出发,到达国家及地区有占城、暹罗、忽鲁谟斯、阿丹、祖法儿、刺撒、卜剌哇、木骨都束、竹步(今索马里朱巴河)、麻林、古里、柯枝、加异勒、锡兰山、溜山、南巫里、苏门答剌、阿鲁、满刺加、甘巴里、幔八萨(今肯尼亚的蒙巴萨)。
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日(1422年9月3日)郑和船队回国,随船来访的有暹罗、苏门答剌和阿丹等国使节。
7、第七次
宣德五年(1430年)明宣宗朱瞻基命郑和往西洋忽鲁谟斯等国公干,随行有太监王景弘、李兴、朱良、杨真,右少保洪保等人。
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根据明代祝允明《前闻记·下西洋》记载,有官校、旗军、火长、舵工、班碇手、通事、办事、书弄手、医士、铁锚搭材等匠、水手、民梢等共27550人。
宣德六年(1431年)二月二十六日,郑和船队抵达福建长乐港,在长乐停留约半年,在此期间,郑和曾率领兴平三卫指挥千百户和州府官员,到福建湄州屿,卖办木石,重修湄州天妃宫。
又在长乐县南山三峰塔寺之旁,修建长乐天妃宫,十一月建成,树立《天妃灵验之记》碑,并铸造铜钟一口,铭文:“永远长生供养,祈保西洋往回平安,吉祥如意者,大明宣德六年岁次辛亥仲夏吉日,太监郑和,王景弘同官军人等,发心铸造铜钟一口。”
这次航行,郑和船队从竹步西行,最远到达非洲南端,接近莫桑比克海峡。一说郑和在这次航行的过程中去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一共七次。
郑和下西洋分别到达的国家有:占城、爪哇、真腊、旧港、暹罗、古里、满剌加、勃泥、苏门答刺、阿鲁、柯枝。
大葛兰、小葛兰、西洋琐里、苏禄、加异勒、阿丹、南巫里、甘巴里、兰山、彭亨、急兰丹、忽鲁谟斯。
溜山、孙刺、木骨都束、麻林地、刺撒、祖法儿、竹步、慢八撒、天方、黎代、那孤儿、沙里湾尼和不刺哇国。
宣德九年(1434年)六月,王景弘受命以正使身份率船队出使南洋诸国。回国时,苏门答腊国王遣其弟哈尼者罕随船队到北京朝贡。不久,明宣宗去世,明英宗继位。
正统元年(1436年),明廷遣回古里等十二国使臣。 一说,辅政大臣还曾于该年以明英宗的名义命南京守备太监王景弘停罢采买营造 ,这与《明实录》原文有出入。
但无论如何,下西洋已然落幕。天顺二年(1458年)至三年(1459年),太监福安几次向明英宗派陈奏自下西洋停罢后珍珠、黄金等奢侈品不足,并曾请求派官员下西洋采购黄金,为明英宗所拒。

扩展资料:
郑和下西洋以和平使者的身份,本着“和则相生”、“乐群贵和”的方针与亚洲各国友好往来。“1911 年,锡兰岛上的加勒发现当年郑和在锡兰山佛寺布施所刻的石碑。
根据当年参加西洋之行的费信记载,这块石碑是在郑和第三次下西洋是预先在国内刻制的,并运至锡兰佛堂山树立。碑文用汉文、泰米尔文和波斯文三种文字书写。
令人惊奇的是,这块石碑上三种文字所书写的内容虽在贡物的名单上大致相同,但所颂扬的神的对象却不一样。”
从郑和使团在锡兰国树立的这块宗教石碑情况看,尽管宗教信仰不同,明朝仍有和锡兰国各种宗教势力建立良好关系的愿望。
郑和不希望宗教的对立而影响在西洋的航行,因而采用这种方式来求同存异,从中亦反映了儒家文化“贵和”的思想。
据史料记载面对傲慢不恭并且从事海盗活动的锡兰山国王亚烈苦奈儿,郑和等人最初采取了回避冲突的态度,忍辱负重,贵和、重和,试图化干戈为玉帛。
但最终因自身出现危险所以才被迫予以应战。永乐九年( 1411),郑和将亚烈苦奈儿归献明朝,“群臣请诛之,上悯其愚无知,命姑释之,给与衣食,命礼部择其属之贤者立为王,以承国祀。”
从郑和以至明成祖处理此事所表现出来的思想行为倾向看,明朝君臣并没有依恃自身武力而控制对方,而以“和”来协调两国关系发展。
儒家主张自我修炼的内敛人格,提倡“和”为贵、“温良恭让”、“君子无所争”的文化思想与西方所提倡的向外扩散、开拓和追求的意识迥然不同。
郑和七次出使西洋,本着“宣德化而柔远夷”,“民胞物与, 泛爱万物”的思想来往于西洋和印度洋之间。儒家的“仁爱”思想使郑和在海外诸国“施恩布德”,“华夷同视”。
重情义,轻利益,“乐群贵和”的儒家文化影响着郑和的整个航行生涯。正是在儒家文化的浸润下,尽管郑和以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力量访问西洋诸国。
也不会在海外广建殖民地,更不会实行血腥的殖民掠夺和罪恶的黑奴贸易活动。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交流,对稳定该地区秩序起了重要作用。
也为明清两朝为核心的周边国家“汉文化圈”的形成作出积极作用。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儒家文化铸造了郑和,而郑和却用儒家文化谱写了另外一种世界文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郑和下西洋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郑和下西洋:儒家式海洋战略典型

  • 18871663547中国古代航海家郑和曾几次下西洋?
  • 亢蓓答:郑和第七次下西洋 宣德五年(1430年)宣德帝以外番多不来朝贡,命郑和往西洋忽鲁谟斯等国公干。根据明代祝允明《前闻记下西洋》记载,有官校、旗军、火长、舵工、班碇手、通事、办事、书弄手、医士、铁锚搭材等匠、水手、民梢等共27550人。宣德八年(1433年)返航途中,郑和因劳累过度于四月初在...

  • 18871663547郑和下西洋一共几次,分别到了那几个国家?
  • 亢蓓答:郑和下西洋一共七次。郑和下西洋分别到达的国家有:占城、爪哇、真腊、旧港、暹罗、古里、满剌加、勃泥、苏门答刺、阿鲁、柯枝。大葛兰、小葛兰、西洋琐里、苏禄、加异勒、阿丹、南巫里、甘巴里、兰山、彭亨、急兰丹、忽鲁谟斯。溜山、孙刺、木骨都束、麻林地、刺撒、祖法儿、竹步、慢八撒、天方、...

  • 18871663547郑和下西洋共几次
  • 亢蓓答:九月壬一寅,郑和献所获苏门答刺贼首苏干刺等于行在。”第五次 永乐15年(1417)五月十六日,郑和在泉州伊斯兰教灵山圣墓行香并勒石纪念,不久即统帅舟师下西洋;永乐十七年(1419)七月戊午,“官军自西洋还”,受到成祖的赏劳。第六次,永乐十九年(1421)正月癸巳,“郑和等第六次奉使西洋诸国...

  • 18871663547郑和先后下西洋几次?
  • 亢蓓答: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最后一次出洋年已60,满头白发。他指挥宝船不但到了东南亚各国,而且穿过几个海峡,沿红海北上,直到今天的索马里,为开拓海上丝绸之路立下了不朽功勋。他下西洋历时28年,访问30余国。船队的航线之长,航海技术之先进,造船技术之高超,在当时来说都是世界领先的。郑和下西洋的壮举...

  • 18871663547郑和一生中下了几次西洋?
  • 亢蓓答:九月壬一寅,郑和献所获苏门答刺贼首苏干刺等于行在。”第五次,永乐15年(1417年)五月十六日,郑和在泉州伊斯兰教灵山圣墓行香并勒石纪念,不久即统帅舟师下西洋;永乐十七年(1419年)七月戊午,“官军自西洋还”,受到成祖的赏劳。第六次,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癸巳,“郑和等第六次奉使...

  • 18871663547郑和的有生之年,下了几次西洋?
  • 亢蓓答:当船队航行到古里附近时,郑和因劳累过度一病不起,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逝世。郑和 郑和下西洋地图 船队由正使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经苏门答刺、满刺加等地,回到太仓刘家港。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郑和船队到达南京。 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550人。

  • 18871663547郑和下西洋多少年了?
  • 亢蓓答:第一次郑和下西洋距今已经有605年的历史 最后一次下西洋距今已经有577年的历史了 郑和下西洋是1405年至1433年。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由于使团正使由郑和担任,且船队航行至婆罗洲以西洋面...

  • 18871663547航海家郑和一共花了多久时间,下了西洋几次呢?
  • 亢蓓答:郑和奉明成祖朱棣的命令第一次组织船队下西洋是1405年,最后一次是1433年,历经20几年时间。总共下了西洋七次。这二十年间,郑和船队从南京出发,经过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爪哇、苏门答腊、古里、暹罗、等地,最远到达东非、红海。郑和原名马三宝,是回族人。年轻时懂兵略...

  • 18871663547明朝的郑和下西洋一共有几次
  • 亢蓓答:第一次下西洋,出师不利,按常情而论,是会引起一场大规模厮杀的。但郑和头脑冷静,讯明情况,知道这是一场误杀,又鉴于西王惶恐请罪之状,就毅然强忍悲愤,禀明皇上,化干戈为玉帛,和平处理了此事件,使爪哇西王感恩戴德,年年入贡。这一事件,充分说明了郑和下西洋所担负的使命是和平友好、发展中外...

  • 18871663547郑和几次出西洋
  • 亢蓓答:郑和七次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由于使团正使由郑和担任,且船队航行至婆罗洲以西洋面,故名。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

    有友圈,时尚产品用品的交流,为健康绿色生活提供参考

    Copyright© 有友圈 2024